笔者的邻居姓王,孝敬父母有方。每到新春佳节,他和妻子陈氏在给孩子发“压岁钱”的同时,总要给老父老母奉上一个沉甸甸的红包,笔者心中禁不住对这对年轻夫妇暗暗赞赏。
自古以来,每当除夕之夜,长辈给孩子“压岁钱”已成了约定俗成的保留节目了。年年春节,今又春节,又该给孩子发压岁钱了。不过,对这个传统也来点改革,在给孩子“压岁钱”时,我们是否也给老父老母一些“压岁钱”呢?
过年了,给老人一些“压岁钱”,经济情况不好的父母,觉得子女是“雪中送炭”,暖在心头;经济情况好的父母,觉得子女孝敬之心拳拳,欣慰不已;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更会有沐浴春风之感。给老父母一些“压岁钱”,这不仅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也是对父母一生勤劳、对社会所作贡献的尊重,
孝敬父母是我国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时时侍奉在父母左右,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是古代传统道德对儿女的最基本要求。在古代历史上,曾有过许许多多孝敬父母流芳千古的佳话。“冬暖席,夏扇凉”曾传颂一时,为千百年来的孝子贤孙们所效仿。新中国成立以后,孝敬父母的内涵更加丰富,它不只停留在儿女对父母的表面恭顺上,更强调儿女对父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多方关照。我国的法律对赡养老人作出了明文规定,要求每个公民必须切实关照好父母的生活,使他们有一个欢乐幸福的晚年。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把尺子。大凡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习俗、措施,我觉得就可以提倡,给父母“压岁钱”便在此列。新春佳节,愿为人子女者,多来点“寸草”报“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