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合肥市教育主管部门正在研究制定进一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规定,除了严查寒假补课等违规办学行为外,还将规定小学低年级不留家庭作业,三四年级的家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40分钟,具体内容将于近期公布。(2月5日《安徽商报》)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学生作业量过重、作业时间过长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负担重、学习压力大。但作业限时能达到减负的目的吗?我看不见得。
作业限时、限量,甚至书包限重的规定早在有些地方出台,都不过是“海市蜃楼”,看上去很美,实则虚无。作业限时不太现实:第一,作业总量不超过40分钟,如何界定呢?学生个体之间差异很大,同样的作业,有的学生可能只要花费30分钟,有的学生可能要花费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究竟以谁为标准?第二,作业限时谁来监管、如何执行十分关键。假若既不能科学界定,又不能有效监督,那么“作业限时令”就没有什么意义。第三,老师布置作业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成绩,本来是为了学生好,有了这样的规定会不会造成老师的放松懈怠?第四,现行的考试机制、招录机制、评价机制没有改变,考试的内容与考试的难度又在不断加大加深,就算老师布置的作业总量减少到规定的范围,学生自己能否愿意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呢?会不会像补课一样,校内禁止,校外补?
客观地说,出台这样的规定,其初衷是好的,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利的。不过,在现行体制下,通过规定时间来限制作业量的难度很大。这仅仅是形式上的减负,治标不治本。
我觉得,学生课业负担重的真正压力,主要来自于“应试”压力和日后的就业压力。这两个“压力”不从根本上缓解,减负工作就难以推进。要真正实现减轻学生负担,则要变革教育体制,转变办学理念,即从考试、招录、评价等教育体制上解决问题。另外,减负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需要社会、家庭共同支持。只有这样,“减负令”才不至于成为一纸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