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出生的袁正琪,戴着一副眼镜,看上去显得比同龄人更成熟,很多人甚至对他的年龄有过质疑。而正是这个带着些许老成的年轻人,大学还没毕业就自己创业,卖过“折优卡”,现在已经走上了广告、传媒、工艺礼品等4个项目创业的道路,公司注册资金也由最初的3万元,发展至现在的100万元。(湖南教育网2月13日报道http://www.hnedu.cn/web/0/public/201202/13111647331.shtml)
三位80后的创业故事,让人感动。2008年6月,当时还在就读大二的袁正琪和同样在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就读大二的常德老乡孙鹏、胡兵一起注册成立公司,新公司名字叫湖南大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命名“大创”,寓意是大学生创业的意思。
“大学生创业是真正从无到有的过程,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但乐趣也很多。看到自己的营业执照、第一次将桌椅搬进办公室、接到第一笔订单、第一次给员工发工资……那个时候,心里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是在外面挣多少钱都得不到的。”胡兵说,创业是一个漫长、辛苦的过程,创业者必须要具备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执行能力、演讲能力和自我推销能力。
在校大学生创业,已经不是新闻,但取得成功便是新闻,做到学业与创业两不误,更是很好的新闻。他们感叹说:“对于在校大学生,一定要处理好学业与创业的关系,决定人与人之间成就的关键往往就在于如何利用业余时间。大学零散时间很多,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些零散时间,千万不能因为创业而荒废了学业。同时,大学生创业还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百折不饶的勇气,往往很多客户就是看中你的坚持,才愿意跟你合作。”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难题。如果说都好高骛远,依恋大城市依恋沿海地区,找工作能不困难吗?可喜的是一些大学生识时务,调整了方向,愿意到西部愿意到企业愿意到农村去创业。如出生于1985年的刘贤,老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山围镇李村,父亲早逝。2007年,刘贤从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次年她在一家知名股份制商业银行云南分行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月薪有多时有五六千元。就在同学们羡慕不已时,刘贤却于2009年毅然辞掉工作回到北流老家,与男友一起种植马铃薯。年收入同样可观。
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眼光向下,是明智之举。工作没有高低贵践之分,并没有规定大学生就不能干技术活。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苏黎杰到职业培训学校油化专业班学习,学制三个月,实习三个月,然后安排就业,当了一名油漆工,预计月薪6000~8000元。这种就业也是相当不错的呀!养猪业、油漆工、农业等同样可以奉献大学生们的学识,同样可以谱写青春乐章。就业道路在脚下,吃苦耐劳能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