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值桃红柳绿、春意盎然之际,笔者在农村采访春耕备耕情况时了解到,有些地方出现了农民仅种“口粮田”,甚至不愿意种田、粗放种田的现象。找当地的农民座谈,方知他们现今只种植“口粮田”。通俗地讲,就是一家人一年只种植一二亩田的一季稻谷,够一家人吃的口粮就行了。
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低,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首要原因。从2011年粮食单产和粮食出售价格计算,不计劳动力成本,种植一亩耕地,全年的收入不到1000元,仅为2011年全国农民工月收入2049元的二分之一还不到。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致使种植粮食的收入与维持家庭必须的开支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我国大多数农户基本上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一家三五亩地种植粮食的收入,与日益提高的物价水平、不断增加的家庭开支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农民纷纷转向其它高收入的职业。
由于种田比较效益低,农村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打工,不愿在家种田;留守妇女、儿童、老年人干不了繁重的农活,种不了田;一些新生代农民没有农业生产的实践经验,不会种田。
我国耕地面积的逐年缩减、口粮、饲料、工业用粮、生物燃料用粮的刚性需求,资源的短缺、自然灾害的影响等,都要求我们必须抓紧粮食生产。如果农民仅种“口粮田”的现象蔓延下去,国家的粮食安全将无法保障。
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必须加强、完善、调整现有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
粮食补贴要补到根本上。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政策,是国际上通用的作法。但是,我国现行的粮食补贴效率是很低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补贴偏离了设计的初衷。①按照耕地面积补贴,种植粮食补贴,不种植粮食也补贴;②由于将没有种植粮食的面积纳入补贴范围,导致种植粮食的面积补贴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下,粮食直补变成了对种植农作物面积的“通补”,导致种植粮食农民应得到的补贴没有得到,生产积极性不可能调动起来。
提高粮食补贴效率,就要彻底改变现行的弊端。①严格按照粮食的种植面积给予补贴,坚决扭转将粮食补贴资金用于非种植粮食面积补贴的行为;②或者按照农民出售商品粮的数量进行补贴,让种粮农民得到国家给予的实实在在的粮食直接补贴的好处。
机械化耕作要体现到普及上。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机械化,不仅是解决农村劳动力紧缺问题的需要,更是提高粮食生产耕作标准化、精细化、现代化、劳动效率高效化的需要。但是,我国粮食生产机械化的普及率还不够,丘陵不如平原,西部不如东部;农业机械对多种地理条件的适应程度也不够;能够得到购买农业机械补贴农户也很有限。因此,国家要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支持农业机械的专业、全面、深度科研、推广使用,让大多数农户能够享受到购买农业生产机械的补贴,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合作社给予购买农业机械优惠政策支持。
社会化服务要体现到专业上。无论是一家一户分散的粮食生产,还是规模化的粮食生产,都有社会化服务的配套问题。我国现阶段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正方兴未艾,需要加强引导、完善和提高,以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对各种类型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国家在鼓励大力发展的同时,要对合作社实行规范化管理,使其成为推进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持续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生力军。
有效解决农民仅种“口粮田”的问题,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落实国家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等等,都要齐头并进,齐抓共管。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切实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保障种田农民的正当权益,使农村更多的土地得到合理流转,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更多的农民获得合理的土地收益,方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