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笔者了解,现在的大部分高校,校园卫生都是由雇请的临时工负责。而在中小学校,环境卫生虽由学生班级包片完成,但往往只图完成任务,卫生搞的不彻底,不干净,还有个别学生找出各种理由逃避劳动。这说明,从小学到大学,学校都应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实现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就是要充分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确立“劳动光荣”的信念,以热爱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积极参加各种劳动。就是要尊重劳动价值,珍惜劳动成果,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就是要热爱劳动人民,学习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就是既要重视脑力劳动(学习),又要积极参加体力劳动,既要参加有酬劳动,又要参加无酬劳动。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就是通过劳动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一个人如果拒绝劳动,轻视体力劳动,就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会导致身体的许多器官病变和功能退化甚至丧失。
劳动是财富之父。现实社会中,劳动还是谋生的重要手段。人类社会的一切财富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一个人如果拒绝劳动,鄙视劳动,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就会坐吃山空,最终被活活饿死。
劳动的意义如此重要,可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却普遍劳动观念淡薄呢?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一是学校教育缺失了劳动教育一课,(大学没有开设劳动课,中小学劳动课形同虚设,被所谓的“主科”所取代。)忽视了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素质教育。二是家庭教育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重智轻劳,害怕劳动耽误学习,不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三是社会上重脑轻体的倾向性宣传,让学生误以为只有脑力劳动才是尊贵的、体面的。如此等等。
21世纪是一个生存竞争更趋激烈的时代。参加劳动和实践是学生健康成长,获得劳动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自主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提高学生在21世纪的生存竞争能力,学校应当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性、公益性、义务性劳动,参加勤工俭学等有酬劳动和其他无酬劳动,参加家务劳动,引导他们在劳动中强化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作者系湖南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