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好坏,要看干部、群众的满意度,这在实践中往往成为了我们政府制定政策、选拔官员、问责干部、达标测评的法宝。然而,时下有些满意率变了味,变得有点“疯狂”。
“满意”成“疯狂”,有以下三个表现:一是“官评官”的互相满意。大家都是“官”,现在你测评我,下次我测评你,大家彼此支持,互相抬举,满意至上,至于公众感怎样,懒得去理。二是“被导演”式的互相满意。在达标、评比活动中,为了追求“满意率”,被测评单位先前会在一定范围内对特定人员进行发动和辅导,定“说话调子”,给出“标准答案”。如个别地方强迫学校放假,要学生背下事先准备好的内容,时刻准备着对检查组“对答如流”。因此,这种满意率,有时高得吓人。三是“陌生”的满意率。有的测评事项,参与测评的人不是不熟知,就是测评影响与自己无关,这样测评出的“满意”,自然是一路飙升,很难有真实的意愿表达。
对“满意”的衡量,其实是个主观性极强的东西,具有一定的内在的倾向性。当“满意”带上“疯狂”的特质时,当“满意率”被作为政绩追求时,民意就在形式的测评中被扭曲,满意率也就成了数字游戏。
“满意率”一旦“疯狂”,群众的实际心里意愿和测评结果就会形成强烈反差,和对测评的不信任,在高满意率下,一些单位和领导也会陷入自我忘形的泥潭,工作不再追求扎实,一味“研究”如何达满意即可,并形成路径依赖。而失真的民意,最终会对党的工作和事业“贻害无穷”。
疯狂的“满意”该下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