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国际儿歌节。现今图书音像市场上的儿歌多是几十年前的老儿歌。传统儿歌传承乏力,一些恶搞的“灰色儿歌”却在孩子们中广泛传唱。据调查,28%的孩子在小学四年级以前就开始唱流行歌曲、哼带暴力甚至色情倾向的儿歌。(3月22日《三湘都市报》)
儿歌是孩子最初的艺术启蒙,一首好的儿歌能告诉孩子什么是真善美,教唱儿歌也是一种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教育模式,可以让儿童享受到快乐。
如今,那些经典儿歌,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小燕子》《丢手绢》《春天在哪里》等,孩子们觉得太老了,唱起来没劲;新儿歌又凤毛麟角。倒是那些流行歌曲,比如《老鼠爱大米》《姑娘我爱你》《菊花台》《荷塘月色》《最炫民族风》等,孩子们却唱得摇头晃脑,甚至把流行歌曲改编成“灰色儿歌”到处传唱。
儿歌为何“失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说来说去,不外乎以下几点:
新作品内容贫乏,音乐不动人。现在的儿童歌曲,多是几十年前的老儿歌,不适合现在儿童的口味,且不少偏重说教(引导是必须的,但一旦沦为说教,就容易引发孩子那颗“自由心灵”的抵触情绪),引不起孩子的兴趣。再说现在的一些儿童音乐读物,尽管仍然有一些儿童歌曲创作者在努力,也或多或少取得过一些成绩,但其中确有不少创作者,还在以自己几十年前的童年经验,揣摩现在的儿童心理,导致创作出来的很多儿歌,一方面旋律不美,孩子不爱唱;另一方面,脱离时代,难以激发孩子的共鸣。
儿歌词曲作者队伍极度萎缩。就拿湖南来说,7000万人口的大省,真正还在坚持儿歌创作的词曲作者,不过区区二三人。何也?据有关人士透露,目前为歌手创作一首流行歌曲,创作者往往能拿到上万元稿酬甚至更多;为某知名企业创作一首宣传歌曲,回报将更为丰厚。而发表一首儿歌,稿酬只有三五十元。这种情况下,谁还愿意来写儿童歌曲?
政府对儿歌的推广工作力度不够。现在音像店,充斥耳膜的,全是时下流行歌曲。摆放在店门前的“排行榜”、“金曲榜”,没有儿童歌曲的一席之地。电视、网络上经常播放的是周杰伦、李宇春、凤凰传奇等演唱的很时尚很流行的歌曲。歌曲大赛,演唱的全是一些流行歌曲,偶尔有几个幼儿出现,演唱的也是自己不懂歌词意思的《两只蝴蝶》《自由飞翔》等。老师在课堂上教的几首儿童歌曲怎能与之相抗衡?孩子们听得多了,那“情啊爱啊”便脱口而出。
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对儿童歌曲的创作、宣传、普及力度。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激励优秀音乐人才投身儿童歌曲创作队伍,使之创作出更多符合儿童本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能够唤起孩子美好感情的歌曲;对儿童歌曲出版、发行工作给予实质性的大力扶持。电视台、广播等应开辟专门的儿童音乐栏目,定期播出、传唱健康向上的优秀儿童歌曲,使其渗透进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网络、报纸杂志等也应利用版面优势,积极宣传儿童歌曲及其相关背景材料;充分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长期进行宣传、传唱、普及工作。大力鼓励明星演唱儿童歌曲;媒体在举办歌曲大赛时,也应有“儿童歌曲赛”,给儿歌以展示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