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今年杭州市10多所小学不同程度地推出“期末免考制”,一些孩子可以放松地参加配音、朗诵、玩迷宫等游戏,不用为考试而烦恼。另据了解,近年来,除杭州外,宁波、武汉、南京等一些城市的小学也逐步推行“期末免考制”。
“期末免考”,无疑是给学生“减负”,是一种清新的风气,理应推崇。但笔者觉得行不通。
应试教育制度没有松绑,不管什么形式的“减负”都是“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像限制书包重量、限制作业时间和作业量等,都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是越“减”越“负”。高考“指挥棒”不转向,“期末免考”行不通。就算孩子愿意,家长不放心。他们担心“免考”会影响孩子的应试能力和竞争意识,对以后的升学“大考”不利。去年宁波江东中心小学和武汉市武昌区某小学实行成绩优秀学生“期末免考”失败的例子足以说明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考试本身并没有错,我国从唐代的“科举取士”到现在的“高考选拔”和“就业录用”,都是通过“考”来实现的。关键是考什么,怎么考。
尽管近年来期末考试制度一直在改革,如考试内容不只是“死知识”了,加入了很多灵活、综合的因素;如考试形式,有的学科把卷面考试、实际应用考查和学生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等结合起来作为期末总评的依据;如考试方式,有闭卷和开卷,笔试和面试,等等。但高考仍然是闭卷且由试卷“一锤定音”。所以说,高考“指挥棒”不转向,“期末免考”行不通。
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固然没错,但是不能打着素质教育的名义做一些哗众取宠的事。在没有很好的“选拔”制度出台之前,考试是不应该轻易去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