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恒源祥文学之星”颁奖仪式在广州中山大学东校区举行,来自全国19个省、市、特区的164名中学生齐聚羊城,参加为期三天的中国中学生作文总决赛。据评委反映,高中生写作的文章条条框框太多,写作上常常挖空心思利用各种写作手法表现文章的独特性,忽略了真情实感,以至于总体上参赛的高中生写的作文还不如初中生的。(4月10日《信息时报》)
笔者对评委的看法,深有同感。如今中学生作文确是“抒情粗糙、叙述平淡、情感苍白、无病呻吟”。亲情、友情原本是很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理应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可他们的作文却空洞无物,缺乏具体、细腻、生动的细节,作文中多是絮絮叨叨、如流水账的叙述,缺乏“真情实感”的流露。不少学生在作文中杜撰故事,使文章显得“无情”“假情”“寡情”“矫情”。
中学生作文“真情实感少”主要源于学生阅读匮乏,缺乏生活积累与体验,缺乏生活感悟。大多数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关心时代,不投身社会,不关注生活,不用自己的真情对待身边的一切,无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缺乏生活感悟,因此写不出情真意切的美文,写不出让读者的心灵受到触动,产生同感,发生共鸣的“情文”。
中学生作文“真情实感少”还受“写作定式”的影响。尤其是高中生作文,为了高考获高分,老师平时常灌输学生如何应付高考,给每类作文从立意、选材到结构都有一定的“模式”,传授一些所谓的写作技法,使学生常常挖空心思利用各种写作手法表现文章的独特性。这样的作文,模仿的东西多,真正有思想力度的东西比较少,没有多少真情实感可言。就算文章中有“抒情”有“议论”那也是“模式化”的,不是作者的真情实感。
此外,中学生作文“真情实感少”是“口是心非”所致。文章应是真情的流露,是“我手写写我心”,但现在的中学生“口是心非”,所写的不是自己想说的也并不是自己心里所想的。譬如,花季少年正值情窦初开,对异性充满着无穷的遐想,甚至有暗恋现象。然而在他们的文章中看不到“情爱”,他们俨然是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或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这样的文章又何能“动人”?
因此,要想让学生作文不“缺情”,教师要引领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只有有了丰厚的生活积累,真情的抒发才有基础。另外要让学生叙真事、抒真情,“我手写我心”,这样,作文才感人才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