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许皋建议,缩短中小学学制到9年或10年。可将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的学制调整为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的9年学制。全国人大代表陈华伟也建议,将中小学学制由现行12年缩短为10年,将初中和高中(或中专)合并,采取“5+5”(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学制,实施普及到高中的十年义务教育制度。(3月12日《新京报》)
对于此建议,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笔者认为,可以一试。
目前,中小学12年学制确实比较长,如果缩短为9年或10年,既能减轻中小学生的身心负担,也能节约家庭、社会的教育成本,更是能让年轻人早点走进社会。何乐而不为?
有人或许会担心,学制被缩短,学生的课业负担会更重。其实不然。正如许皋委员所言,小学一年级基本是重复幼教阶段的内容,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已基本学完所有课程,初三和高三几乎全在强化复习应试,这些时间都是可以省下来的。再说,按照新学制,可以适当删减一些教学内容。有些知识,大多数人一辈子都用不上,只有极个别人有用,不妨大学学习。
也有人或许会担心,学制被缩短,课业被压缩,学生学的知识少了,不能适应社会。这种担心是多余的。30多年前的学制,就是小学五年、初中和高中各两年,总共九年。那时的人学到的东西比现在的学生学到的少多少?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学生还不如以前的。最近,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传播系彭书雄教授在一堂大学语文应用写作的公共课上,随机让5名学生口述请假条,竟没有1人能准确回答,有的人甚至连基本格式等基本内容都没交代清楚。所以说不是学制越长学到的东西就越多。再说,学习阶段学的是基础知识,真正用得上的,是工作以后学到的。有好多学生,在校学的知识,工作后根本没派上用场。所以早点走入社会,早点学实际的,可以早为社会做贡献。
当然,改变学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相关的教学配置、结构等都将随之改变。教育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认真调研,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在一些地方先行试点,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完善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