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新闻在线讯(通讯员 袁鹰)近日,一朋友向笔者诉苦,他读小学6年级的孩子向他发出“通牒”:今年要去乡下爷爷家过暑假,坚决拒绝暑假去学习班。朋友说,去乡下,孩子玩“野”了,不安全且耽误了学习,问笔者该怎么办。我知道,朋友孩子平时成绩还算可以,就说让孩子走出校园,去乡下补补大自然知识也不是坏事啊。
在学校常常有学生问我:老师,你们以前读书春季有春游,夏季有夏令营,秋季有秋游,冬季有冬令营,现在我们一进学校就整天整星期“关”在学校围墙内,什么时候去看看学校边的三八水库、去县里有名的望云山游游啊?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一句句恳切的话语,为了“安全”我不敢去面对。
近年,安全被“高度”重视,桎梏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拓展思维”。有的地方,谁要是组织一次学生远足外出活动,要经过学校、上级教育部门层层审批。有时,一个个参观、旅游计划在“学生安全为天”的警言下,花为泡影。想想自己读书时,老师组织去远足时的那种享受,好像就在昨天。返回来看看身边提请求的学生,他们只能带着眼镜,伴着下降的体力,薄弱的意志,到电视里去享受大自然,不免有种怜悯感。
工作中,批阅学生作文时,总感觉文章语言干巴、空乏,这和缺少生活体验、亲力亲为有直接关系。其实,课堂里,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在实践中,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活动,往往被看做是额外的负担而遭到排斥,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这种理念显然不再符合时代的需要。
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堂的素材。这些素材的教育意义都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为此,必须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惟有如此,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不是生活的额外负担,而是生活的需要。我们的课内课外教育,才会是一片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