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庆时评
“择校”何时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1岁的侄子今年小学毕业,为了进城求学,从6月27日“素质教育检测”后,参加了4所在城初级中学的招生考试。

  新的《义务教育法》第12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全国很多地方“小升初”也是这么做的。

  然而,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众多的家长浮躁,令许多孩子不安。从幼儿园、小学起就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择校大战——之中。家长要孩子拼命挤进名校。学校为了“名牌效应”想出种种方式来“挑”学生:考文化,考才艺;考学生,考家长。学生不得不提前数月甚至数年就着手准备,进补习班、特长班。

  近年来,尽管各地相继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政策遏制“小升初”择校考试之风,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择校考试之风愈刮愈烈。

  “择校”为何如此之“热”?

  一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由于各地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乃至学校之间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差距越拉越大。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大都往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送。名校以“人满为患”,不考行吗?

  二是由现有的应试教育招考体制和评价体制所决定。在中国这个考试大国里,考试变成各级各类机构选拔和评定人才的不二选择。从牙牙学语的孩子到年逾半百的汉子,逢招必考,谁也逃脱不了考试的命运。再说,学生的考试成绩直接影响着学校声誉和教师声誉、工资,学校在招生时,能不考吗?

  要解决“择校”问题,关键是政府要均衡教育资源的配置。如统一学校配置标准、统一学校经费标准、统一教师队伍配置标准、统一教师收入标准,不办重点校、重点班,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尽可能缩小城乡之间、校与校之间的差距。

  要解决“择校”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加强教育行风建设,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秩序,严肃招生工作纪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改革现行的招考体制和评价体制,让考试与评价公平、科学。

  总之,只有均衡教育资源,改革现行的招考体制和评价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否则,即使明着解决了,暗地里也还会存在。

作者:黄启龙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