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庆时评
站在新学期的边缘规划学生的目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离2012年秋季开学的脚步越来越近,笔者翻开6月份离校的高三学生的留言,深入了沉思。一本小小的留言本有许多他们对人生未来规划的话:“上一所理想大学”、“找一个舒适工作”、“寻一份丰厚收入”、“创建自己的公司”、“做个亿万资产的老板”……想法并非错误,但难免过于理想、狭隘、空洞不实际,缺乏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深邃思考、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认知。

  学生没有把自己和社会关系正确认识准,一味考虑的是自己个人的小“前途”,唯“我”为中心,没有把理想提升到祖国民族的大业上。作为祖国的后代、接班人,这是很危险的。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提出,要培养学生人生规划能力的目标。但现在,许多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从家庭到社会,很少有人给他们谈人生规划能力的策划、人生目标怎样实现;很多学校要么缺少师资、课程资源贫乏,很难将这个目标转化到实际操作层面,要么就是唯分数论,唯上大学学生数量多少是从;而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更是带有狭隘功利性、短视性,急功近利的速成性,这些都成了孩子目光短浅的“推手”。

  纵观历史,那些历史英豪都是从小就把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民族振兴、进步大背景下思考自我的。当初,毛泽东在学校里坚持“三不谈”:不谈琐事、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他深知,任何崇高美好的理想都必须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在最琐碎、最平凡、最根本的努力上,这是毛泽东成为世界“毛泽东”的伟大之处。

  美国总统尼克松这样评价我们伟大的周恩来总理:“他的教养来自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和‘人上人’应具有的品德、智慧、尊严、宽厚、仁慈、决心、刚毅。”而周总理少时“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铮铮名言,更是闪耀着历史光辉。

  有人说,在中国,富不过三代。这话并不是危言耸听、空穴来风。因为,纵有良田千顷,日食不过三餐。物质的丰富填补不了心灵的空虚,而富有的心灵才是一首永恒的诗。它能升华人的人生价值,弥补物质的缺憾。

  著名哈佛大学的校训应该给我们启迪和警醒:“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走出去。”让多少哈佛学子超脱了平凡。

  如今,我们国家虽然不是以前受尽欺凌的中国,但外忧内困思想的教育、世界大环境的教育我们不能缺少。要让我们的学生清醒明白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压力、什么是动力,什么是理想……

  到此,笔者已为来期该如何做,想好了规划。

作者:袁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