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来抗旱,不要来添乱就好了!”8月5日,武冈市双牌乡白地村村民听说邵阳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唐凌带领抗旱工作组进驻该村时,当地村民发出质疑的声音。然而,一天过去了,一个星期过去了,十天过去了,工作组用扎实的作风、突出的成效,赢得了村民的交口称赞,被誉为白地村里的新“村民”。
摸旱情融入村民
白地村地处四县市交界地,位置偏僻、居住分散,共有1628人、18个村民小组。今年这场特大旱灾,使该村山塘水库干涸、农田大面积龟裂,全村近800人面临饮水困难,300亩农作物绝收。
“白地白地,一穷二白。我们就不信这个邪,一定要摸清旱情,为村民们生产自救带来‘及时雨’。”带着这样一股蛮劲,工作组一行早出晚归,深入田间地头,遍访各组村民,探寻可能的水源地,晚上又组织村组干群开会,并迅速出台了《白地村人畜饮水工程实施方案》。工作组一行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行之有效的破题之法,也换来了广大村民的充分理解和信任,大家都对工作组树起了大拇指。
寻水源为了村民
由于白地村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地表难以蓄水,地下都是岩石,打井需要掘进到六七十米才有水。
结合白地村实际,工作组成员一致认为,地表无法取水,应该尽快打井取水。由于带来的资金有限,通过与村里商量,工作组提出“以奖代补”的措施,由各组上报打井计划并自行开工,在完工后进行检查验收并对每口井进行补偿。自8月7日召开村各组组长会议起,第一批掘进深度达60米的十口水井已经开工,目前已经有四口井完工取水。
同劳作感动村民
从踏入白地村的第一天开始,工作组一行就坚守岗位、兢兢业业,自掏生活费、自带饮用水,不给村民添麻烦、增负担。由于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工作组的成员纷纷受到蚊虫特别是隐翅虫的侵扰,导致五人不同程度出现皮肤溃烂红肿现象,但他们都没有离开抗旱第一线。
张德雄是土生土长的武冈人,此次回到故乡参与抗旱救灾,憨厚的他却没有踏入家门一步。翻看张德雄写得密密麻麻的工作日记,村党支部书记夏继权不由得潸然泪下、感慨万千:“小张的外公前几天去世了,因为抗旱的原因,他一直严守组织纪律,没有找任何借口回去奔丧。”其实,张德雄还有一个抱憾的小秘密,就是错过了今年衡阳市处级干部招考的笔试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