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市区  > 绥宁
绥宁县长铺子苗族乡佘家村发展经济纪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绥宁县长铺子苗族乡佘家村,辖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70余人,水田面积580亩,林地面积1.6万亩,属长铺子苗族乡边远村之一。佘家村没有区位优势,不能和其他村一样以蔬菜种植带动全村经济的发展。也无明显的资源优势,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收入,老百姓无法从集体中享受到任何的收益分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佘家村的老百姓为了解决自身困境,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如同全国大多数的农村一样涌起打工潮,全村的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务工,留守家里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孩子。家庭经济方面多有改善,但田地抛荒、问题孩子增多,老人缺乏关爱,村里的社会治安极不稳定等问题却也逐步凸显。村里存在的问题让佘家村支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村支部书记王进和多次组织开会商议,查找原因,研究解决困难的办法和途径,一致认为,只有发展经济,增加村民的收入才是解决困境的根本途径。可是如何让才能实现村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呢?佘家村在村支部的带领下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卧薪尝胆发展集体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佘家村没有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无法吸引投资,如何才能让经济发展壮大起来呢?由于佘家村属于山区,山高坡陡,水位落差大,适宜发电。因此村支部决定重建村里的大门洞电站。大门洞电站始建于1987年,总装机容量为500千瓦/小时,总投资预算240多万元,因资金短缺,在修好厂房、安装设备后,电站建设停工。要恢复重建,必须修建水库大坝,光这项投资就需要资金近100万元,这对于一个一穷二白的村来讲无异于天文数字。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佘家村支部带领村委一班人偏要做出无米之炊出来。他们掏空自家积蓄,并多方贷款融资,磨破了嘴皮磨穿了鞋,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筹集到了电站重建资金,大门洞电站于1995年竣工并正式运行。电站运行后,村支两委又利用水库的水资源,发展水产养殖,每年养鱼4到6万余尾。因为管理得当,大门洞电站运行良好,效益明显,每年可获利40多万元。至2000年,就还清了修建电站的160多万元的贷款。从2001年开始,除去村里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村提留资金外,村民每年每人均可获得200至500元不等的收益分红。从2005年至2013年,佘家村先后投入200多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新修和硬化组道3公里,新修和维修水渠3800多米,新修垃圾池6个,新修公共厕所1座。不用村民掏一分钱,就让村民彻底告别了原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难堪局面,村容村貌完全改观。

  高瞻远瞩培植绿色财源,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

  长铺子苗族乡的林业生产发展比较好,出售青山是大部分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村民享受村集体收益分配的主要资金渠道。佘家村有林地面积1.6万余亩,活木蓄积比较丰富,许多木材经销商多次游说村里出售青山,鉴于眼前利益,多数村民也强烈要求村里出售青山。村支部书记王进和带领村支两委经过慎重考虑,顶住压力,以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多次召集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消除村民急功近利的思想,将1.4万亩的青山划为公益林,这样不仅保护了村里的青山绿水,还可以享受国家对公益林的补贴。2010年,国家加大了对公益林的补贴力度,从每亩3.5元提高到8元,村里光公益林补贴收入就达到11万余元。山还是自己的山,林还是自己的林,每年还可获得国家补贴,村民扎扎实实享受到实惠。

  创新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直以来,佘家村民从事传统的农业种植,农业效益比较低,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相当部分的水田抛荒。如何不荒废资源,又能提高农业效益,还能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呢?村支两委经过多方考察,并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可行性分析,决定实施由传统种植向新型苗木种植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支两委积极联系信贷资金、苗木技术人员、优良苗种。在村民半信半疑的过程中,苗木在村干部和少数村民中开始小范围种植。经过试种,每亩苗木产值可达4000元,其经济效益远远高于水稻等农作物的产值。此后,苗木种植在佘家村全面推广,苗木种植技术日臻成熟。种植面积由原来的几亩到2013年的1000多亩;由原来自家田里种植发展到租田种植;由原来的普通苗木种植转向桂花、红豆杉、枫树等精苗木种植;产值由原来的每亩4000元发展到现在的每亩近8000元;由原来青壮年外出务工发展到外地人到佘家村务工;由原来单个种植转向合作社种植种植;苗木销售由原来只向县城及周边县销售发展到远销广西、四川、贵州、福建等省。

  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佘家村成功破解经济发展瓶颈,实现集体经济和个人经济齐头并进、双赢发展的良好局面,村里的各种问题迎刃而解,基本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目标。

作者:刘东平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