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市区  > 绥宁
到绥宁看黄河和戈壁去?驴友们的戏言折射环保几多忧思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袁光宇)12月15日,一批游客慕名前往“神奇的绿洲”绥宁进行自驾游。在省道S221线红岩至李熙桥段,游客们面对沿路接连不断出现的“戈壁”,无不目瞪口呆:以良好的森林生态闻名于世的绥宁,怎么会是这般模样?

  游客们眼中的这些“戈壁”,其实都是当地挖山沙留下的后果。近几年来,人们发现绥宁郁郁葱葱的山体下,埋藏着极为丰富的山沙资源,只要开来挖机,将山体上的树木杂草刨掉,就可看见沉积深厚的山沙;将山沙挖出来,用水一洗,即可变成炙手可热的建筑材料。

  山沙生产的巨额利润,吸引当地和外地不少商家在红岩镇和李熙桥镇等地投资开挖山沙。为此,绥宁县数年前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山沙办”,对山沙的开采进行管理。然而,绥宁山沙在缓解我市建筑市场河沙紧缺的同时,也给绥宁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早些年,在邵阳城区的驴友们口中,流传着一句戏言:“走,到绥宁看黄河去!”这里的“黄河”,指的是一些沙场在开采山沙时,冲洗山沙的污水直接排入大大小小的溪河中,造成水体黄浊,有时浑浊的溪河水连绵好几公里,于是逐渐被喜欢去绥宁开展活动的驴友们称为“黄河”。如原来的唐家坊河,被唐家坊镇和李熙桥镇交界之处的沙场严重污染,即使天气晴朗,受污染的河水都可以延续到洞口县的花园镇境内。今年初,唐家坊镇会同县直有关部门,对李唐公路边的沙场进行了地毯式清理,关停了大部分沙场,唐家坊河被污染的历史宣告结束。但在其他地方,溪河被沙场污染的现象依然严重。如蓼水河,本来河床就被挖河沙的人折磨得千疮百孔,再加上水体被沿岸的沙场污染,蓼水河经常目不忍睹。变为“黄河”的蓼水河还沉积了大量泥沙,河床抬高,导致发生洪水的几率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绥宁的“黄河”已经见怪不怪,现在流传在邵阳驴友们口中的另一句戏言是:“走,到绥宁看戈壁去!”戈壁是沙漠中才有的奇观,而如今,“戈壁”出现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神奇绿洲”的绥宁,的确让人吃惊不小。深受山沙开采之害的当地居民,曾经向市环保部门进行投诉。市环保部门也曾对山沙开采带来的污染责成绥宁县环保部门进行调查,但最终没有扭转山沙无序开采的局面。“山沙作为一种资源,应该可以采挖,但关键是如何采挖,挖了之后怎么办?”绥宁当地一名关注山沙滥采乱挖现象的村民说,“冲洗山沙时,应该建立标准的冲洗池,待泥沙沉淀后,才能将水排入河中;山沙采完后,应该按照谁开采谁恢复的原则,在废弃的沙场上植树造林,而绝不能像现在这样,挖完沙子就走人,留下一个个废弃的沙场置之不理。”

  山沙的不规范开采,还给当地带来不少社会矛盾。红岩镇谢家村15组村民刘美英与丈夫长年在外务工经商。今年她回到家中,发现自己位于架牦坳的几丘梯田两年前已被开采山沙的人破坏:一部分田被挖沙的人修成了路;一部分田断了水源;还有一部分田成为“悬空田”,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刘美英为此向山沙开采者要求赔偿,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导致发生肢体冲突。目前,刘美英放弃与家人团聚的生活,“坚守”在老家四处上访,无论如何要讨回一个“公道”。

作者:记者 袁光宇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