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庆时评
拿什么缓解农村“空心”之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关于“谁来种地,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一重要论述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描绘了美好前景,为推动农村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然而,当下现实的中国农村却是另一番景象:妇女、老人在田间挥汗如雨,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进城务工,农家院落中只剩下留守儿童孤单的身影。当农民与土地一步步剥离,农村,这个占据中国国土面积一半以上的地方,正在遭受着“空心”之痛。

  诚然,农民大批量向城市转移助推了城市发展的进程,但作为土地耕种“脊梁”的青壮年劳动力的缺位,却渐渐拖垮了农村发展的后劲。没有人,农业发展不起来,农业的落后又造成劳动力和人才进一步流失,如此恶性循环实在令人堪忧。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转变观念,摒弃“轻农贱农”思想。当今社会对农业劳动者因其“土气”、“缺少见识”而产生的瞧不起,以及农民自身因农业活动艰辛而产生的厌农情绪,是催化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跳出“农门”、走向城市,形成大规模离乡浪潮的深层动力。为此,必须从根本上端正对农民的态度。不仅在精神和生活上对他们施以关怀,还要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知识素养和精神境界,提升他们的自我认同感,从而消除身为农民的自卑心理。

  另一方面,要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激发农业生产动力。微薄的粮食收入、原始的劳作方式显然已经激不起青年农民的任何兴趣。而让种地能赚钱,让农业生产更加轻松体面,是留住农村劳动力最起码的底线。这就需要不断优化农村市场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利润率,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除此之外,优化农村生活环境,也是让农民安居乐业的手段之一。都市正是因其干净整洁、设施完善而令人向往,而要想吸引更多的农民留守土地,则需要彻底改变落后的农村面貌,通过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给农民兄弟们营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农村“空心”之痛,痛彻心扉,深入骨髓,“医治”的过程曲折而漫长。但我们依然相信“农村天地大有作为”,期待着更多的年轻人扎根脚下的热土,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中酝酿出滚滚财富,绽放出灿烂的精神文明之花。

作者:张晨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