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夜舍友刷手机玩,害怕和舍友一起吃食。开学一个月不到,南京某高校的大一新生小徐竟因此抑郁了。无奈,小徐的父母只得向辅导员请假,带着儿子去做心理疏导。网络热传的一项调查显示,近5成1995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最担心遇到的是人际交往问题。专家分析,随着智能手机依赖症的“普及”和低龄化,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的矛盾会变得突出。(龙虎网10月3日讯)
记者调查发现,在南京不少高校的大一新生中,“人际关系”还真是道需要迈过的“坎”。南京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崔伟老师表示,开学至今,到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的学生,五成以上都存在着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惑。新生们焦虑和担心的依次是:人际交往、水土不服、独自离家和专业不适应。“咨询人际关系问题的新生占到了前来咨询人数的一半以上。水土不服的新生约有三成。”崔伟老师说。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人际交往难事?笔者以为,一是这些考上大学的新生,与高中时代的学习生活“三点一线”有关,读初中、高中时,家长陪读,孩子成了笼中的金丝鸟,好比是金屋藏娇,孩子成了学习的机器,交际关系完全不会,都由家长代劳了。下面这个例子便是典型:
家庭、学校、辅导班,中学六年,南京小伙小徐始终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无忧生活终有终点。到南京某高校报到的第一天,小徐傻眼了,宿舍三位舍友都不是江苏人,怎么和这三位“打成一片”,对小徐来说有些为难。父母安顿好小徐后,刚走出校门就接到小徐的电话,哭哭啼啼的说:“妈妈,我想你们了。”二十岁的小伙子还会哭鼻子,小徐的妈妈十分意外,只当是军训前的“恐惧症”。谁知军训刚刚结束没几天,小徐的妈妈又接到了小徐辅导员的电话。“孩子觉得自己没法和另外三位同学融洽相处,现在连课都不去上了。”
大学新生对交际产生恐惧心理,还与网络时代有关,孩子们如果说有了空闲,大多是与网络朝夕相处。网吧、手机、电脑是相处的主要对象,与现实社会接触不多。有专家分析,95后大学生更担心人际关系,与智能手机依赖症“普及”及低龄化有关。95后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已经与新媒体紧密联系起来了,而以前很多要靠人与人沟通来解决的问题,现在都变成了人与机器的沟通。“以前的学生读书,现在读ipad。交流不再需要面对面,点个赞留条语音就行,孩子们人际交流的能力无形中被削弱了。”
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共处。这四个学会是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看来,对于大学新生还非常必要补上这一课。大学新生不会交往,害怕人际关系处理,这是“交际盲”现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我们将开展新生适应专题活动,通过团体辅导,团体活动等方式,让学生迅速熟悉学校,熟悉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南京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刘富良老师说。南京高校纷纷开始对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摸底测验”。通过《16项人格测验》和《大学生人格问卷》来调查新生的心理状况,根据普查的结果,学校将学生的心理状态分为“特别关注”“关注”和“需要提醒”这三类,通过三级心理健康关爱网络,帮助新生渡过心理上的适应难关,尽早在学校找到“归属感”。
也许,不会交际的学生是少数,是独生子女占多,但是,只要有一个“交际盲”存在,心理上的辅导,交际关系学的教育就不能放松。不会交际,是心理缺陷,更是教育缺陷,中学时代也要正视问题的严重性,将学生从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中挽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