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庆时评
普及“慕课”仍有很长路要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席卷全球的“慕课”风暴,如地震海啸般从高等教育涌向基础教育,对中国基础教育将产生哪些冲击?真的能够翻转基础教育课堂吗?如何打造更加适合中国基础教育的“慕课”?在中国教育学会日前举办的“教育家沙龙”上,这个话题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中国教育报)

  “慕课”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慕课”的优点主要有如下三点:一是资源的开放性。学校的所有课程都是公开的,向社会开放;第二是上课的主动性。学生什么时候上课,用多长时间上课,是学生的自主行为;第三是多元融合。“慕课”在网上的学习社区与学习专业班是不一样的,打破了专业、学校、纵向的年级区分,以及国界,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可以在一起讨论,三十几岁的博士生可以和十几岁的本科生一起讨论,形成了一个新的融合性学习形态。

  “慕课”现在主要是一些知名大学在做,也有部分重点中小学在加入。“慕课”的拍摄基本属于公益行为,没有太多的经济效益,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都不会太高,而且所拍摄的慕课未必符合市场的需要,加上制作成本高昂,难以全面推开,只能作为名校教育的点缀而已。“慕课”的最大缺点是容易流于短期项目,时间一久,热潮一过,除少数共识课程或网络公开课资源可作为校内教学的补充而长期存在外,大部分“慕课”只能束之高阁,是无法维持下去的。

  2013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慕课中心,标志着“慕课”正式涉足基础教育领域。该中心是以研究与开发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慕课”,并推动慕课在各领域高质量地得到实施的学术性组织。华东师大慕课中心联合我国各知名高中、初中和小学,分别组建了C20慕课联盟(高中)、C20慕课联盟(初中)与C20慕课联盟(小学)。C20联盟专注于开发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学微视频,推动全国各地“慕课”的建设;借助于“慕课”平台,促进学校“翻转课堂”的实施;积极探索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借助基于最新数字化手段的,个别化、自主性与互动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革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和自由,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慕课”对于现在的中国基础教育来讲,还是比较高端的,理论上可以助推“教育公平”,但以目前的发展水平来推广还不太现实,还面临诸多挑战”。这是因为:

  一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师和学生对“慕课”的思想认识还远远没有到位,一时半会还转不过弯来,“慕课”还存在着很大的阻力。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一直坚持传统的“应试教育”,通常采取强制注入的教学方法和考试加奖罚的评价机制,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束缚了师生的思维,限制了师生的能力。对于比较先进的“素质教育”都难以实施,对于比较高端的“慕课”更是难以胜任了。

  二是教师利用网络教学的能力还跟不上。对教师而言,教育信息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一般的教师基本能够上网,但不能制作和拍摄微视频,更谈不上对于教育资源的整合了。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王珠珠认为,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让老师学技术,第二阶段是让老师使用技术能够去教,第三阶段是根据技术发展提供的新要求来变革教学。“目前我们的教师大多数还处在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会利用网络资源来进行教学,但还谈不上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对于大多教师来讲,在网络班班通的情况下,目前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自己的教学目标把握清楚,把知识教好,在多媒体环境下让学生学好”。

  三是学生的学习水平还跟不上。“‘慕课’是继班级授课制以来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变革”。华东师范大学“慕课”研究中心主任陈玉琨评价说,与高等教育的课堂有很大不同,基础教育的“慕课”是和“翻转课堂”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有可能改变基础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催生和造就一批新时代名师,让已成格局的名校、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的系统重新洗牌。据陈玉琨介绍,“翻转课堂”是近年来源自美国、风靡全球的教育模式:教师课前录制一段10分钟左右的学习视频,然后上传云服务器,学生先学习视频,然后完成视频里老师留下的练习。在课堂上,教师先聚焦主要问题,师生互动交流,再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慕课”使课堂上老师的时间不再主要用在讲授新课而用在答疑解惑,课堂上学生讨论互动、合作学习明显增多,“慕课”对基础教育的“教”与“学”会产生强烈的冲击,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根本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学习质量和探究能力都有可能提高,能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但对我国现在的学生来说,完全没有具备参加“慕课”的条件:“慕课”者必须具有较好的学习基础,学习自觉性强,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并且具备一定的自我约束力和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而我国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很差,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学习怕吃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差,对学习不感兴趣,有喜欢上网玩游戏的习惯;还有一些留守学生,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家里无人管理和关照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致使他们独立生活能力很强,而自制能力很差,网瘾成性,以至于通宵达旦地混在网吧过夜,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摧残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使他们对学习也不感兴趣,上课时不是开小差就是打瞌睡,学习成绩极差。这些学生坐在教室里都须老师三番五次地维持纪律、督促检查才能基本完成学习任务,一旦让他们把课外练习改成在家“慕课”,后果将不堪设想。

  四是现实条件也限制了“慕课”的大面积推广,网速跟不上,教师水平达不到,经费没有保障,这些都是问题。在当今中国的教育网络系统并不发达且发展极不平衡的情况下,“慕课”在大中城市的学校可能会顺利开展,但在小城镇,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连多媒体教学都难成常态,何况对网络系统有更高要求的“慕课”呢?考虑教育的“均衡发展”,从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现状看,很多地方还处于“黑板加粉笔”时代,“慕课”不可能缩小只能加大城乡教育差距。所以“慕课”对于现在的基础教育来说可能是“纸上谈兵”,对于目前的农村中小学来说更是“望尘莫及”的事情,是无法实现的,由此可知,笔者认为当前的“慕课”离我们很远,“慕课”只能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中某些重点中小学的“调味剂”。

作者:谢建中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