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庆时评
扶贫帮困实现小康同时要提升困难群众幸福指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改革开放37年来,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截至去年底,全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已脱贫人口数的1/10。这一比例虽小,可事实上完成这部分人口的脱贫工作是一项硬任务、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眼下,很多家庭却因病而贫、因教育而贫、因政策而贫等等,如果不从这些方面入手,精准扶贫就是空中楼阁,其扶贫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以致出现脱贫后返贫现象。“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保障都是群众关心和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实现小康不是实现“数字小康”,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做好了这些问题,精准扶贫最难啃的“硬骨头”才能被攻破。解决了民生问题才能谈发展,才能让困难群众有盼头,才能致富奔小康。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对贫困地区的帮扶方式不能是单方面的资金和物资的给予,不能只能解一时之急,治标不治本,而是要让困难群众自己动起来,勤劳致富。那种等政府救助、等政府资金的思想会让人失去发展动力,错过发展时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着重就“怎么扶”的问题进行的阐述,我们要抱着时不我待、敢担重责的使命感去实践、去落实。

    在小康攻坚拔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困难群众的幸福指数。小康是为了摆脱贫困,而幸福指数可以反应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和小康水平。实现贫困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只要有一个困难群众的存在就是小康的未实现。幸福指数是群众的主观感受,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作用,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人而异。在实现小康的过程中要顾及群众的幸福指数,以此来反馈扶贫的力度和准度。

    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要看扶贫政策得不得当,要看扶贫方式合不合理,还要看扶贫单位和扶贫干部的辛苦程度。只有深入贫困人群中,与贫困群众感同身受,与贫困群众一起付出,才能赢得群众的点赞,才能提升幸福指数。

作者:肖坤城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