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爱国正气成为逝去的记忆
——寻访抗日名将廖耀湘故居
邵阳新闻在线讯(通讯员 刘小平 唐艳)他是日军精锐师团闻风丧胆的“森林之狐”,他率中国远征军打出中国虎的威名,他堪称中国的巴顿。他在战斗中炽热、勇猛而残酷无情,却具有哲学家深刻分析的能力,他绝不是一个只知拼命的机械化兵团的将军,而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他作为一个军事家的不可逆转的悲剧。但他同时又是一个“功不浮夸,过不掩饰”的具有人格魅力的人物,一个掌握蒋家王朝最庞大、最精锐的兵团的司令,他最终选择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新生之路,历史会以同样的忠诚缅怀他。他就是一个从“辣椒王国”湖南邵阳冲出来的“犟骡子”——廖耀湘。
传奇人生
1906年4月12日,廖耀湘出生于湖南邵阳县北乡酿溪镇土桥村(今邵阳市新邵县酿溪镇回龙村),汉族,别号建楚,名字有光耀三湘之意。15岁入长沙私立岳云中学求学。1925年入湖南陆军第三师叶开鑫部第三旅教导总队当兵,翌年7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1930年以上士资格被蒋介石钦点公费留学法国圣西尔军校,后入机械化骑兵学校深造。1936年毕业回国,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骑兵队第三连少校连长,军士营学兵连连长。1937年11月升任该队旅部中校主任参谋并参加南京保卫战,是率兵打到最后一刻的军官之一。1938年初,国民政府成立了第一支机械化师第二00师,任少将参谋长。同年9月,第二00师扩编为新十一军,转任二十二师副师长。1939年12月,率第二十二师取得昆仑关大捷。1940年6月,升任第二十二师师长。1942年率领军赴缅甸抗日,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44年初晋升为新编第六军军长。1945年4月,雪峰山战役打响,率军至芷江对日作战,战绩辉煌。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廖耀湘率领新六军被空运到南京,接受日军的投降。1946年1月,率军于秦皇岛登陆,进入东北。1947年10月,被蒋介石提升为第九兵团中将司令官。1948年9月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1948年10月辽沈战役中,战败被俘。1961年12月被特赦,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1964年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68年12月2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于北京,享年62年。
198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政协组织追悼,将廖耀湘的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公开肯定了廖耀湘在八年抗战中建树的历史功绩。廖耀湘科班出身,留下了富有创见的军事著作:《小部队战术》《森林作战法》《城镇村落战斗》。
抗日“战神”
昆仑关血战:1939年11月15日,日军在北海湾龙门港登陆,攻占钦州、防城后,以一个师团又一个旅团的兵力于24日沿邕钦公路北犯侵占南宁。12月4日,日军占领昆仑关(昆仑关位于广西境内,距南宁七十华里,周围群山环抱,地势险要),直指滇、黔,威胁陪都重庆的安全。统帅部要求将昆仑关夺回来。12月18日,新5军在其他友军的配合下,向昆仑关猛攻,驻守昆仑关的是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号称“钢军”。进攻的国军为第200师和第22师两支机械化部队,此役廖耀湘身先士卒带领部队冲锋,共击毙日军4000余人,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被击毙。战后从阵地搜索出他的日记本,中村正雄如此记载:“帝国皇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钢军’称号,那是因为我们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国军队更强的军队。”剧作家田汉事后采访了廖耀湘,将其比喻成北宋名将狄青。
印缅远征:1942年3月,廖耀湘率22师远征缅甸,配合盟军对日作战,但战局出现了逆转,英国人决定放弃缅甸,新五军西渡怒江,接应200师从同古撤退,一场血战后,回国的路已经被日军56师团堵住,廖耀湘建议军长杜聿明冲击防线,杜没有采纳,命令部队进入缅甸绝域野人山。进山22师尚有7000余人,在野人山中损失一半以上,四个团长都死在野人山突围的途中。最后,杜聿明率军部回国,廖耀湘带领3000余人撤退到印度。新22师和先一步达到印度的孙立人的38师组成新1军,军长郑洞国。新22师在印度兰姆迦整训。1943年10月,第二次缅甸战役打响,廖耀湘率部向缅北挺进,与新38师密切配合,二进野人山,占领了胡康河谷,攻克于邦、下孟关、攻占瓦鲁班。在整个缅甸反攻战役中,新22师采取迂回、突破战法,给在中国乃至整个南亚犯下了滔天罪行的“南亚丛林之王”——日军王牌18师团毁灭性打击,歼敌20000有余,一雪1942年初年兵败野人山的耻辱,此战成为二战中国军队森林战的经典战役,战果显著成中国军队在抗战中的亮点。蒋介石给廖耀湘的电报上只有三个字:“中国虎”,新22师获得虎旗一面。缅北反攻胜利后,第14师和第50师空运来到缅北反攻的前线,驻印军扩为两个军,和加上新22师组成了新六军。廖耀湘任新六军军长,随后攻克八莫、南坎、芒市,打通了滇缅公路,战绩辉煌,荣获美、英两国政府授予的自由勋章和十字勋章。此时,抗战已接近尾声,新六军在战火中成长为国军装备精良、兵员素质最高的一支王牌军。
故居成危楼
廖耀湘故居在距离新邵县2公里左右的酿溪镇回龙村4组,一幢朽木欲坠、断梯残廊的两层土木结构房屋深藏在层层叠落的白墙黑瓦之中,像一个孤岛,奄奄一息。房屋占地面积约110平方米,座北朝南,面阔3间,前有2柱,砖基土墙,一字歇山顶,双坡盖小青瓦。紧闭着的大门门楣上悬挂着新邵县人民政府“新邵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抗日名将廖耀湘故居”及新邵县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注意防火”字样的匾牌。门口两边堆满了柴火、板车等杂物,屋檐下拉起的晒衣绳上挂满了衣物,屋侧楼梯不知何时已经塌掉,木质大门、窗户、护栏、楼板、梁柱因年深日久已经斑驳陆离,墙壁上大面积的脱落和裂缝随处可见,摇摇欲坠的房屋仅靠着几根木头勉强支撑着,一副满目苍凉、破败不堪的景象。时至今日,外人鲜知这里竟是廖耀湘的故居。廖耀湘的侄孙廖坚强介绍,该故居始建于清末,原有4栋,土改时分给村民,3栋先后被村民改建,已失去原貌,仅剩1栋,历时百余年,整体基本完整,若不是廖耀湘的名气影响及县委政府的重视,可能这座生活故居也早已不复存在,只是因长期居住着两位五保老人,里面陈设摆饰丢失,只留下了房坯。
痛心后的期待
在战场,廖耀湘浴血奋战,抗击日寇,战功显赫;在家乡,他开设学堂,置办教具,发放校服,修路建祠,帮百姓度过盐荒,一生惠民。“保国民学校,也就是现在的汤仁学校,还有邵阳的谐进学校,都是廖耀湘投资建造的……”谈起廖耀湘,现年八十多岁的廖昌达仍十分激动,有崇敬,更有感激之情,“保护好廖耀湘故居,不仅是要保下这栋老宅子,更重要的是让世人记住一个人,铭记一段历史,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在回龙村百姓尤其是廖氏族人心目中,廖耀湘于家于国都是他们的骄傲与榜样,看着廖耀湘故居在风雨中飘摇“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溢于言表的是深深的失落与痛楚。同样,当一些人怀着对抗日名将的景仰之情慕名而来的时候,迎接他们的何尝不是失望与心酸?北京记者王勇夫妇、美籍华人作家廖兆暄先生、国家发改委投资办主任廖奇为……他们千里迢迢来到廖耀湘故居,看到残垣危墙,摇头痛心之余无不倍感遗憾。居住在廖耀湘故居旁边的一廖氏族人说,偶有两三拨儿人驻足观看文保标牌,而后多在门口徘徊张望,便匆匆离去,有时还能听到他们悻悻之言。廖耀湘故居有回龙村百姓和廖氏宗亲的期盼,有有识之士的关注,更有全国各地的抗战老兵们的强烈愿望,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廖耀湘的怀念, 2012年9月,一场由四川巴蜀抗战史研究院主办的纪念抗日名将廖耀湘的书画展在五昭路举办;2013年3月,巴蜀廖氏宗亲廖名龙、廖兴儒、廖品正等人发起创建《抗日名将廖耀湘纪念馆》活动,将收集的关于廖耀湘的书法字画族谱40余幅(全部装裱),有关廖耀湘远征抗日的图片100余张赠送给邵阳相关部门,这些作品在廖耀湘公馆(廖耀湘为他母亲修建的故居)展出;2013年4月,四川成都的业余书法家廖清源将黄寿仁赞扬女婿廖耀湘的十首诗手工制作成《精典诗集》送给抗日名将廖耀湘纪念馆。的确,知道廖耀湘事迹的人,莫不感佩于心,懂得故居文物价值的人,莫不惊心,看到故居零落颓败竟至此的人,莫不痛心。抗日名将廖耀湘,是邵阳人的骄傲,是湖南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在新邵回龙村仅有这么一座故居,本来是应当保存完好且整旧如旧向世人开放,他的丰功伟绩以及爱国情怀,都能得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展出。可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却是破落、衰败甚至即将倒塌。中国之大,可以建起成千上万的高楼大厦,何以没有廖耀湘故居的一席立锥之地?
保护中的困难
事实上,关于廖耀湘故居保护修缮的问题,早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在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新邵县文物所邀请邵阳市文物专家到廖耀湘故居进行调查勘察,登记为名人故居,登记号为430522-0130,编写电子文本;2011年8月,新邵县人民政府发文将廖耀湘故居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新政函【2011】77号),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用《文物保护法》有效保证故居不被拆除;2012年5月,廖耀湘宗室族人向各级政府递交了修建并开放廖耀湘纪念馆的报告;2013年新邵县文物管理所委托市文物专家编制故居文物修缮初步方案,后对故居部分损毁严重的地方进行加固、更换掾皮等一般性维护。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廖耀湘故居的保护、利用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反倒日渐残破,濒临倒塌。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社会认识不到位。部分领导对廖耀湘原国民党身份心存芥蒂,忽略了廖耀湘爱国民主人士、抗日英雄的显赫战功,再加上相关部门作为有限,民间甚至现住户也没有太当回事,一定程度影响了故居的保护。二是产权个人化。廖耀湘故居土改时就分给了村民,现由村民廖捡生、廖国樟两户所有(均为五保户),县镇有关部门与该住户进行多次协商,但他们要求太高,无法满足,这对故居的保护、开发带来了难题。三是生存环境堪忧。故居现使用者为了日常生活的方便,对故居的格局、乃至建筑物本身进行了改建,内部陈设大都废弃,大量历史信息被破坏。四是资金投入有限。新邵县共有61个文物保护单位,而文物维护经费每年只有10万元,故居保护和维修资金筹措难度较大,因而到每个文物维护经费就显得微乎其微,保护经费捉襟见肘,也使廖耀湘故居保护显得力不从心。种种因素,都使廖耀湘故居处境尴尬。
良好的开发前景
廖耀湘故居作为邵阳历史文化保存传承的缩影,作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符号和文化名片,作为新邵县委县政府倡导全域化旅游的重要承载物,具有良好的保护开发的前景:一是开发廖耀湘故居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指导思想,廖耀湘作为赫赫有名的抗日名将,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较大影响,将廖耀湘故居打造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面向公众开放,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对于邵阳乃至整个湖南的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廖耀湘曾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立下赫赫战功,蕴含着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在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加强与台湾合作交往的形势下,深挖廖耀湘故居的人文历史资源,开发廖耀湘将军故居,将故居作为旅游景点与白水洞等旅游景点整合,对于加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加强台湾与我省之间的交往,有着特别的意义。三是各界人士对廖耀湘故居的开发充满期待,虽然历史原因有一些阻力,但只要政策导向明确,开发好景区应该不是问题。四是故居距离新邵县中心很近,且交通发达,只要措施得力,整合好景区链接和营销传播,客源将会源源不断。五是廖耀湘故居的开发利用可以改善当地的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对当地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的提升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如果将廖耀湘故居保护修缮,让故居存活在当年的原始风貌里,及时收集与廖耀湘有关的物品、信件、手稿、抗日时期发生过的战争事迹以及其他有价值的文物,改善故居周围环境,建设公园、广场、博览馆或纪念馆,这对尊重抗日民族英雄、尊重历史、弘扬爱国精神该会起到多大的作用。即使仅仅为了旅游,那么一座保存完好的廖耀湘故居,也能为新邵乃至湖南吸引多少省内外游客!
经济的发展可以复制,但是历史的遗产不可再生。在新邵的城市名片中,廖耀湘是一个闪耀着恒久光辉的符号,他和他的抗日精神是一笔无形的财富,虽然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但有了这笔财富,新邵的城市灵魂将得到更好的塑造。假如我们真的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这份财富的保护,若干年后,当这一切只能在图书馆的资料中才能找到的时候,我们就真的要追悔莫及了。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