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手指,就能轻松地自助办证、借还图书。 陈贻贵 摄
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陈贻贵)每当夜幕降临或晨曦微露,从街道社区、公园广场到田野山乡,文化正以它欢快而悠闲的生活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泛舟书海、打太极、看电影、赏大戏,或是随着音乐律动的广场舞翩翩起舞。这些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已经成为我市一道靓丽的风景,为古城宝庆增添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我市强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我市城乡居民业余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城乡群众舞起来了、动起来了、乐起来了。
实施文化惠民,百姓幸福指数提升
12月1日上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邵阳市第五届群众文化大展演在大祥坪体育馆上演。展演上,市文化馆管弦乐团表演了器乐合奏《天路》和《西班牙舞曲》,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场下热烈掌声。今年60岁的谢瑞祥是该乐团的指挥,10岁时,他就开始学习二胡、小提琴、萨克斯等乐器,后进入市歌舞剧团工作,从事器乐演奏。后来,他到上海音乐学院、北京师大系统学习指挥。
今年年初,在市文化馆资深群众音乐活动家李泉生的牵头下,由专业和业余演奏员组建成立了市文化馆管弦乐团,目前已发展成员25人。得知成立乐团的消息后,他也踊跃加入,成为其中的一员。谢瑞祥说,乐团成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他们当中有退休职工、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工。为了弘扬音乐文化,因为共同的兴趣,他们走到了一起。大家一起排练、演出,不但丰富了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他们也从中收获了演奏的快乐。
盲人唐义春今年46岁,邵东县界岭镇金凤村人。受叔叔的熏陶和影响,唐义春从小就对各种乐器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唢呐最为拿手。2014年初,唐义春加入了金凤村永芳演艺团,成为该团乐队的一名唢呐手。周边哪里有红白喜事,哪里就会闪现他们的身影。今年7月26日晚,在“欢乐潇湘”2016年群众文艺汇演复赛邵东专场上,唐义春演奏了一首旋律质朴深情的唢呐独奏《黄土情》,其精彩表演获得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让他成为当晚的焦点。
已经连续举办四年的“欢乐潇湘”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在这个群众舞台上,百姓当主角,草根当明星,为普通老百姓搭起展示才华的舞台,极大地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激发了群众创造热情,提升了百姓生活幸福指数。
市文化馆管弦乐团、金凤村永芳演艺团是近年来全市城乡文化活动蔚然成风,群众文艺团体不断涌现的一个缩影。通过群众性展演展示平台,深藏民间的文艺高手不但得到了展示自我、绽放光芒的机会,而且还带动和活跃了当地群众文化生活。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活跃在乡村的文艺小团体有千余个,每年自发举办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表演上万场次,观看群众达百万多人次。
邵阳花鼓戏以其诙谐活泼、明快清丽的演出风格,逐渐成为邵阳市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大餐。自从2014年2月市委、市政府推出宝庆大戏台“周末剧场”以来,每到周末,市民喜欢邀上三五好友,走出家门、走进剧院,在欢声笑语中过一个文化味浓厚的周末。今年5月,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将沉寂十几年的大型花鼓戏《牙痕记》重新搬上舞台,并于10月17日在全市进行巡演,为城乡群众奉献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每到一处座无虚席、掌声雷动。
刘健今年70岁,忠实的花鼓戏迷。10月27日下午,听说花鼓戏《牙痕记》大祥专场在市花鼓剧院上演,他便早早地赶了过来。演员字正腔圆的唱腔,惟妙惟肖的表演,让刘大爷看得十分过瘾。周末剧场作为我市文化惠民的一个品牌,不仅让观众享受到一周两场的视听盛宴,也为演员搭建了传承国粹、弘扬传统文化的平台。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求荣介绍,今后,他们还将挖掘一些优秀传统大戏和折子戏,为喜爱花鼓戏的群众送上形式多样的“戏剧大餐”,将邵阳花鼓戏更好地推广、传承下去。他们明年计划与省艺术研究院合作,编排充满神话色彩的大型花鼓戏《桃源盘洞》。
惠民演出仅仅是我市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的一个缩影。从2011年9月底开始,全市各级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十二五”期间,我市各级文化馆免费开放共接待达40万多人次,共完成10309个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完成农家书屋建设5542家,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221个。开展“公益电影放映“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活动,真正让群众享受到“政府买单、每月免费看电影”。2011至2015年,共完成农村电影放映40多万场,基本实现了“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放映目标,解决了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
完善文化设施,群众文化丰富多彩
唐文林是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教授、宝庆竹烙刻传承人。他寂寞坚守宝庆竹烙刻这项传统技艺二十载,创作了一些即将消失的老街老巷、传统民俗的作品,如《侗寨情》《中河街旧影》《宝庆古巷印象》等,多次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杯”大师作品展中获奖。当得知市博物馆项目正在紧张装修施工,计划2017年春节前开馆并向市民免费开放的消息后,唐文林倍感欣喜。
唐文林说,邵阳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拥有万件馆藏文物,却没有属于自己的博物馆,这与邵阳深厚的文化底蕴不相符,建设博物馆势在必行。虽然市博物馆项目规划多年,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能由梦想变成现实。再过不久,市民就可以通过博物馆走近历史,了解邵阳发展的辉煌历史,陶冶情操、丰富业余生活,这是包括他在内的820万邵阳人民翘盼已久的一件大事。
市文物局局长胡光华介绍,早在1999年市政府办公会议就决定新建市博物馆,市文物局也做好了前期的筹备工作,并正式立项。然而,由于资金没到位,建设博物馆的计划被搁置。2004年2月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启动博物馆建设,并聘请市第一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邵阳市文物局博物馆工程项目建议书”等,但由于财政经费等原因,再次错失良机。在2005年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郭建江领衔提出1号议案,要求修建市博物馆;2008年和2009年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上,郭建江再次与其他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尽快修建邵阳市博物馆的议案》。在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市博物馆于2012年9月开始征地,2013年3月开始破土施工,主体工程2015年竣工,目前正在加紧装修中。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文化重心倾向基层,不断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努力让广大群众享受文化雨露的滋润。洞口县投资130万元的文化馆扩建工程目前已交付使用,投资1.3亿元的城步民族文化体育中心于2015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新宁县文化体育中心项目正在稳步推进。2015年,市委、市政府把当年定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年”,并出台了实施方案。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内容包括:实施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或美术馆、数码影院、剧院、文化广场(简称“三馆两院一场”)、农村广播“村村响”、乡村文体小广场等。随后,12个县市区“三馆两院一场”建设全面铺开。
电影院建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5年,我市新建6家影城,全市影(院)城总数达到21家。其中市区7家,县(市)城镇影院14家。银幕发展到77块,可同时满足约8000位观众观影,实现了县城数字电影院全覆盖,步入全国地市级电影发展先进行业。如今,无论是乡间农夫,还是城中市民,每到闲暇时,都可以走进大大小小的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和文化广场里,歌舞飞扬,自娱自乐,一幅文化繁荣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创新服务载体,阅读更加方便快捷
“80后”邓洁平时喜欢阅读,自从今年6月22日我市首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松坡图书馆建成对外开放后,她都定期去借阅自己喜欢的图书。该图书馆集办证、借书、还书等功能于一体,藏书2000余册,市民只需凭借书证就可享受24小时全天候自助服务。邓洁说,只需将身份证或借书证放在图书馆门口的读卡器上,待身份验证成功后,即可进入自助图书馆,从书架上挑选自己喜欢的图书,然后在自助借还机上进行借书、还书、借阅查询等相关操作。读者可以像操作银行自助取款机一样,通过自助借还机借还图书,不再受图书馆开放时间的限制,十分方便快捷。
松坡图书馆馆长金国辉介绍,自助图书馆内的图书根据读者的借阅量,对借还机内的书籍随时进行补充,三个月更换图书种类,让读者更方便地借阅到不同类型的图书。下一步,他们计划在市区人口流动量大的城南公园筹建一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市文化艺术中心新建设的图书馆也将参照这一模式对读者实施全馆自助。这项服务功能的引进和推广,将大大提升市民群众借阅图书的方便性和自主性,为全民养成良好的阅读氛围提供有力的保障。
同时,松坡图书馆还通过设立图书服务点的方式,激发了广大群众的阅读兴趣,让大家都能享受到文学作品带来的乐趣。自2010年以来,松坡图书馆一直致力于图书服务点的建设。“十二五”期间,松坡图书馆在大祥区板桥乡金桥村、新邵县大新镇龙口溪中学、邵阳市武警支队、宝庆府邸小区等地设立图书服务点20余家,对这些图书服务点提供800至2000册左右的图书,以及一些书架、计算机等,并定期逐步增加各个服务点的藏书量和加快图书流动率,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得各个服务点人均藏书量更为丰富,更多读者受惠。
经典花鼓戏《牙痕记》复排后搬上舞台,深受观众喜爱。 陈贻贵 摄
市文化馆管弦乐团正在表演器乐合奏《天路》。 杨敏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