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起,我国中东部持续大面积重污染天气,日均浓度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的城市共有71个,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城市共53个。多地空气质量指数小时值“爆表”,引起舆论高度关注。
“霾”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从2011年底,由于北京持续地能见度雾霾,美国大使馆发布的空气污染信息让北京环保部门脸上无光引发公众关注开始,“霾”这个词已经家喻户晓。2015年2月,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更是再度把“霾”推向公众关注的顶端。网友纷纷自嘲:“我们没见过世界末日,但我们见过国产的霾。”
为何一直在“治霾”,我们仍旧深受其害,难道“霾”真的是不可驯服的怪兽?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各地针对大气PM2.5污染治理,在多个方面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作用。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市今年的PM2.5平均浓度为6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了9.2%,河北省的PM2.5平均浓度为7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京津冀区域PM2.5浓度在逐年下降。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来看,今年北京、天津、河北的优良天也都比去年小幅增加。从数据上看,我们的努力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入冬以后重污染天气仍旧频发,显然,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
在笔者看来,治霾,关键在“人”。
一方面,治霾要“治人”,12月12日,财政部发布《防治大气污染必须堵住资金流失漏洞——关于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检查典型案例的通报》,公布对京津冀等9个省(区、市)2013~2015年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检查结果。从检查结果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被挪用的情况较为突出。其中,安徽省10个县(区)扩大开支范围,2014~2015年在用于秸秆禁烧的专项资金中列支人员经费及工作经费达2.19亿元!用有问题的“人”去治理有问题的“霾”,效果可想而知。由此而见,在“霾”肆意横行的形势下,治“霾”必先“治人”,要完善治霾专项资金的监管,消除腐败,将好存“私房钱”的伪治霾者剔除治霾队伍,方能为治霾创造基本条件,将“绿色发展”的理念真正落实于行动。
另一方面,治霾要“育人”。根据北京市大气PM2.5污染源解析结果,在PM2.5的本地污染源贡献中,机动车排放占比为31.1%,燃煤占22.4%,工业生产占18.1%,扬尘占14.3%。可以看到在污染源中,机动车排放的占比最高。而机动车的主人仍旧是“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已经是一句烂大街的话,但实际上真正落实于行动者寥寥无几,我们不能一边埋怨空气质量不好,一边自己“打瓶酱油也开车”;一边抱怨堵车油耗高,一边乐此不疲地加入堵车大军。治霾“育人”从“育己”做起,要从内心认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并将其落实于行动,积极践行“绿色出行”,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自行车,多步行锻炼身体。用车则要应保证自己的车尾气排放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一旦超标要及时检修,尽可能降低使用频率、少开车。
共呼吸,共努力。只有“人”行动起来,坚持下来,方能跑赢“治霾”这场马拉松。(陈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