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邵阳74岁老人寻访故友 寻风雪旅途中萍水相逢的“温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贺旭艳)“你能帮帮我么?”邵阳市区一位女网友找到我,说她74岁的表哥周理中人老多情,想寻访故友老戴。今年春节后,她不停地在朋友圈发文,但无消息。期望借助本报,圆此心愿。

艰难之旅 ,萍水相逢

这位表哥叫周理中,隆回人,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在桂林当工程师。与老戴偶遇相识的故事,发生在1968年春节,他作为一名大学生,回家过年的路上。

他好不容易挤上公交车来到了武昌火车站,打算赶乘晚上武昌——广州的列车。谁知车站一纸公告打乱了如意算盘。因湖南长(沙)、株(洲)、(湘)潭一带发生严重“武斗”,火车暂时停开。不过第二天清晨6时30分有一趟南下列车可以去长沙。

没有办法,周理中只能在车站熬夜,等候天亮发车。那时,因各地武斗动乱不止,火车运行极不正常。一直等到中午11时才乘上车。

前一天晚上在武昌候车时,他和一位姓戴的邵阳老乡萍水相逢,聊天相识。老戴是武汉民族学院的学生,也是回邵阳过年,两人正好做伴,一路同行。

老爷车开开停停,半夜才到岳阳。车里人挤人,连行李架上都有人。门窗紧闭,犹如一个闷罐。汗臭、脚臭味,劣质的烟草味,充满了整个车厢。别说无开水供应,连冲厕所的水都没有,臭气熏天。停站时,他们只好用搪瓷茶缸叫车下的人帮忙掏一杯雪递进来解渴。

第二天早上8时多,终于到了长沙站。下了车一瞧,黑压压一大堆人,全是待车旅客。他们没敢出站,直接在站内找到去邵阳的火车。 延至中午,终于发车,夜晚9时终于到了邵阳。由老戴递包,周理中从车窗跳下,第一个跑到公交车站。谁知站牌上8个大字:“因无汽油,公交停开”!

当时的邵阳站距离市区很远,一路黑灯瞎火,十分偏僻。周理中不敢独自夜行,只得返回车站。垂头丧气往车站走,又遇上了老戴。老戴说:“火车上呆一晚不冻病才怪呢!别这样,去我们家住一晚,明早清早再走。”

素昧平生 热情款待

说自己家离得远,老戴将周理中带到了他的女朋友家。就在火车站去市区的半途,紧邻公路。老人见到他们,十分高兴,很快就备好了丰盛的饭菜,热情地招呼吃喝。餐后又端出热水给他们洗脸、烫脚,铺好浆洗得干干净净的被褥。吃饱喝好,周理中舒舒服服地睡了一个好觉,将劳累不堪的身体恢复了过来。

老戴的这个女友在湖南师范学院上学。次日早餐后,她和老戴陪同周理中来到邵阳汽车总站。可是隆回的班车也因缺油而停开。没有办法,只得步行回家。在资江码头告别送行的老戴及其女友,周理中背着小包,一路急行,到晚上八时多终于回到周旺镇家里。全家人见他平安归来,无不高兴。

“如今,武汉到长沙,乘动车两小时左右,长沙到隆回大概也就两三个小时。我有个表妹在武汉工作,常自驾回老家,据说也就六七个小时车程。而50年前,同样的距离,我却是走了三天三夜!受尽了折腾之苦!”

在感叹科技发达、交通进步的同时,周理中对当年的回家之旅却又不无留恋:若是现在,自荐上门的“同学的同学”,你能留他住宿吗?旅途中偶遇陌生朋友,你敢带回家吗?对待素昧平生的客人,还能这么热情地招待吃喝住宿吗?

记忆就像一壶酒,时间越久越香醇。今年的春节,又一次勾起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情思。于是就有了这篇寻访老戴先生的文章。只是岁月太远,他已不记得老戴的名字,只记得他应该是武汉民族学院68或69、70届毕业生,老家很可能在戴家坪一带。他当时的女友好像姓李,住在原省汽车制造厂对面的公路旁。因为早已失去联系,老戴毕业后是回了邵阳还是去了他方,他也不知道。如果老戴先生或其亲人能闻此讯,可以拨打13807839248,偿其夙愿。


作者:贺旭艳编辑:刘茜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