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杨吉)邵阳米粉是什么?想必对于大多数生活在邵阳的人来说,不过是街角门店的一份早餐,但对于那些离开邵阳,在异乡奋斗的邵阳人来说,邵阳米粉就如一座灯塔,一种认同,一分乡愁。
2月16日,肖驰芳正在清点自己回广州的行囊,一大桶蜂蜜、两小桶剁辣椒、四大包腊肉……如何分配这些行李,让她非常头痛,“这么多东西,实在是不好拿。”肖驰芳带的这些东西并不是为自己准备的,而是给别人带的。
肖驰芳今年29岁,是广州一职业学校的英语老师,此次带的大部分都是朋友圈里的订单。
肖驰芳,邵阳本地人,和许多80后一样,大学毕业后南下广州闯荡,找工作,结婚,买房,成为新广州人,一切都很顺遂。
自诩为吃货的肖驰芳,想念的是家乡的美食,“邵阳米粉是我的最爱,要不就卖米粉吧。”2015年8月,肖驰芳和同学四人,凑了8800元,开始了他们的创业。“虽然没底,反正钱不多,就算失败,也没关系。”
“当时网上也有邵阳米粉卖,但这些米粉都是干的,每次煮都要提前泡上个把小时,臊子配料也很难吃。”这让肖驰芳有了信心:体验这么差,销量还很高。
通过大量的实验,配料由邵阳本地回民师傅制作,真空包装,可以常温保存25天的邵阳米粉,在肖驰芳的朋友圈上线了,按照包装上的说明,花上十多分钟,你可以在家轻松做出一碗地道的邵阳米粉。
微商套路都是相同的,求朋友转发扩散。“没想到,与对其他微商的反感不同,大家都很愿意转发。”肖驰芳说。“大家也觉得很新鲜,网购就可以吃到邵阳米粉。”慢慢的,肖驰芳的客户开始多起来。
一些网友,也纷纷在朋友圈晒起了自己的米粉经历:一位在北京从事摄影工作的邵阳姑娘,常年住在酒店,为了煮这碗粉,自费装了一台抽油烟机。一位全家定居海南多年的大姐,特地在微信里,留言感谢肖驰芳让她找到了儿时的记忆。同时,这些外地邵阳人的形象在肖驰芳心中,逐渐清晰起来: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城市,有医生、白领、生意人、企业高管、公务员,不同年龄,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对邵阳米粉执著的想念。
“邵阳米粉很独特,非常粗,很多外地人吃不惯,因此市场也很小,但对于常年在外的邵阳人来说,却寄托着乡愁。”肖驰芳说。这些邵阳人中,有人可以从广州自驾到深圳,也有人愿意花700多块钱,坐高铁去长沙,都只为了吃上一碗正宗的邵阳米粉。
线上的交流,也影响着肖驰芳的现实生活,不少买过米粉的网友,都想见见她,肖驰芳的饭局越来越多。此时,肖驰芳觉得,不如建个微信群,把这些人加到一个群里,方便交流,大家都可以互相帮忙。
很快,一个叫做“邵阳人在广州”的群建立起来,在这个距离邵阳600多公里,有着1300多万常住人口的大都市里,140多个散落各处的邵阳人,因为邵阳米粉这个共同的话题,慢慢熟悉起来,彼此成了朋友。
在群里,群友们都会定期组织各种聚餐,很多次都是因为某人偶然发现了一家邵阳餐馆,“一次,我们在广州发现了一家洞口餐馆,聚会的时候,我们点了一个‘雷公屎’炒肉,菜上来的时候,大家感动得抱住老板倾诉。”
当然,邵阳米粉还是这个群谈及最多的话题。到了过年,回到邵阳的那几天,米粉店也是大家最常碰头的地点。
一位在深圳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小伙子,在回家的几天时间里,把邵阳有名的米粉店,吃了个遍,写了1万多字的攻略,发到群里。在末尾,他写道:“在夜凉如水的冬日,如果一杯咖啡可以温暖你的人生,那么,请你相信,一碗来自家乡的米粉,也可以……”文章发出后,立刻得到了群友的纷纷点赞。
在肖驰芳的眼中,与广州人的安逸不同,邵阳人肯帮忙,努力,性格也和邵阳米粉一样热辣,“他们中大部分人很少回邵阳,他们把对家乡的思念,寄托在对家乡美食的追寻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