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多的将感情投放在猫狗等宠物身上,是一种‘移情’的表现。”3月2日,邵阳市心理研究所所长唐友忠说道。
唐友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一些人便将精神交流的需求转嫁到宠物身上。老年人之所以宠爱狗,是因为在照顾狗的同时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孩子们将狗当成玩伴,也是在寄托自己对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当感情过度积累时,一旦因为狗与他人发生了矛盾,狗主人就会下意识地“护犊子”。
然而,一些人在狗身上寄托了自己感情,却因为缺乏管束而有可能伤害到他人。去年11月,杨先生带着3岁的孙子在西苑公园散步时遇到了一条家养犬。因为孙子离狗太近,杨先生连忙抱起孩子,不想自己反被狗咬伤小腿,被送往市疾控中心注射了2200元的狂犬疫苗血清,还忌口两个月。提起这件事,杨先生叫苦不迭:“那狗拴着链子,攻击性却这么强。烦请养狗的人家不要养凶犬,把自家的狗看紧了!”
其实,在爱狗人士眼中,对狗的放纵也是一种伤害。李雨收养了一条6岁的狗“多多”,被家人戏称“爱狗如命”。谈到养狗的原因,李雨又气愤又心疼:“‘多多’曾经被抛弃,心理受过创伤。有些人养狗只是图个乐子,不想养了就扔掉。这种对狗的‘喜爱’是肤浅的、自私的,甚至会伤害到狗。”在她的眼中,“多多”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平时遛狗出门都会牵着绳,带着扫便器,凡是规定不能遛狗的地方不去遛。因为“多多”不喜欢小孩,只要有小孩经过她就紧紧地拽着绳子。“只有文明养狗才是真正的‘爱狗’。狗会犯错,做主人的就要花心思教它、管它,既在管束中体现对狗的重视,也能减少不必要的矛盾。”
唐友忠说,当感情过多地寄托在宠物身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则会变得更淡薄,“移情”反而可能会伤了“人情”。要改变这种状况,做子女的可以多从精神生活上关心老年人,为他们培养兴趣爱好;做家长的多陪伴孩子,别让他们感到孤独寂寞。而政府相关部门也可以积极探索,通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措施进一步丰富市民的业余生活,倡导文明遛狗之风。(黄可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