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邵阳商家青睐“移动支付”“80后”、“90后”是主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杨吉)如今,移动支付手段在日常生活中日益丰富,让钱包“赋闲”正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生活常态。

商家青睐“移动支付”

5月17日晚上9时多,忙碌了一天的李涛,准备放松一下,他掏出手机查看自己当天收到的“红包”,“今天差不多有一千多。”李涛把手机拿给一旁的妻子看。

李涛是市区马蹄塘路一家水果店的店主,最近一年他发现,来店里买水果的顾客中,用手机付款的人越来越多。

“一开始都是加好友,后来我干脆就做成二维码。”李涛把二维码打印出来贴在墙上,上面印着“欢迎扫码”。

每隔几天,李涛会去水果批发市场把手机里的余额“清零”,“手机里的钱,我一般用来进货,免去大量现金,也不怕收假票子,大家都省事。”李涛说。

李涛的水果店只是邵阳市场的一个缩影。眼下,移动支付日益普及,甚至一些不起眼的小摊贩,都能看到各种移动支付手段的标示。

朱先生是南正街农贸市场一家辣酱店老板,他说,去年开始,很多消费者在付款时也会问起是否可以使用支付宝或微信,问的人多了,为了方便顾客,微信支付也用了起来。

不少商家表示,除了便捷性,开通移动支付更是顺应趋势,“其实提现手续费还是挺高的,但现在大家都用,我们也不敢落后。”红旗路一家店主说。

“80后”、“90后”是主流

80后市民刘女士,自称“重度手机依赖症患者”,她描述了在邵阳无现金生活的场景:早上用移动支付吃碗粉,再用手机打车软件叫一辆网约车去上班,中午用外卖平台叫盒饭,晚上用手机预订周末的电影票……

“我现在都很少带钱包,因为钱包里面的现金往往就几百元,几个月才取现一次。”刘小姐说。

李先生则从不同角度感受到了移动支付带来的影响。他发现,如今去银行,现金业务窗口越来越少,大厅的自助终端机越来越多。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移动支付业务同比分别增长85.82%和45.59%。同时,2016年银行卡发卡量、存款、转账等各项服务均高速增长,但取现业务却出现了下降。

在采访中,记者从大多数商家处了解到,目前,80后、90后在使用移动支付的人群中占了很大的比重。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一潮流,正波及到更大的群体——70后、60后之间。

移动支付安全要重视

然而,随着无现金支付的普及,如何保证无现金支付的安全,也成为大多数使用者关注的焦点。

市民彭先生指出:“如果手机掉了,是不是存在钱款被盗刷的风险?”

今年1月,中国银联发布了一份《2016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分析报告》,数据显示,约有1/4的被调查者,遭遇过通信网络诈骗并发生损失,这个数据较2015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其中,社交账号盗用、短信木马链接、骗取验证码成为最常见的诈骗手段。

目前,国内一些主流的支付平台,已经在通过技术升级保障消费者的支付安全。对于消费者来说,在享受移动支付便捷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也同样重要。

作者:杨吉编辑:刘茜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