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新闻在线讯(通讯员 向云峰)6月24日以来的一周时间,历史罕见的持续强降雨席卷绥宁。
如今雨过天晴,留给绥宁人民的除了洪灾余痕外,更多的是奋战在灾后重建一线的县乡村干部和广大群众忙碌的身影。
这一场战役,值得铭记:
蓼水告急!巫水告急!县城告急!
绥宁县上下齐心,用坚强的力量和坚定的信念迎接这场考验,实现了“不垮一库一坝、不死一人”的目标。
大 考
绥宁是山洪地质灾害频发区。
2001至2015年的15年中,绥宁县发生了25次大的山洪地质灾害,特别是2001年6月19日暴雨山洪至今令人心有余悸。
这次,绥宁又经历了严峻考验。
6月24日晚12时至7月1日13时,暴雨历经时间之长、降雨强度之大、雨量累积之多、受灾范围之广,历史罕见。
该县降雨量最大的上翁站达687.2毫米,所有乡镇均超过320毫米。6月份以来,全县累计降雨量和短时强降雨量均创历史极值。绥宁县年平均降雨量为1376毫米,也就是说,短短7天的降雨就达到半年的总量。
7月1日晚上11:50,县城水位达297.6米,流量每秒1760立方米,创有记录以来最大流量纪录。
洪水之下,全县17个乡镇全部受灾,受灾人口20.76万人;道路损坏5430处,损毁电力线路20条,损毁水利设施4322处;15.1万亩农作物受灾;损坏房屋2647户11591间……初步统计,此轮强降雨过程造成该县直接经济损失5.1亿元。
攻 坚
绥宁灾情得到国家、省、市领导的极其关注和高度重视。
国家防总派出工作组来到绥宁督查指导防汛工作;省民政厅等部门迅速派人赶赴绥宁查看灾情,下达救灾物资和资金。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龚文密深入绥宁受灾严重的鹅公岭侗族苗族乡白土、上白等村视察灾情;市委副书记、市长刘事青多次打电话询问绥宁雨情灾情、调度抗灾;
市委常委、邵阳军分区政委陈华到受灾乡镇指导抗灾救灾工作;副市长肖拥军第一时间奔赴绥宁,亲临一线指导抗灾救灾工作;市政协党组副书记王若波坐镇绥宁帮助抗灾抢险。
雨情就是号角,险情就是命令。
绥宁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靠前指挥,人民群众挺起不屈的脊梁,一场惊心动魄的抢险救灾攻坚战就此打响。
果断决策,指挥若定。“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绥宁县委书记唐渊连续通宵坐镇县防汛指挥部,组织有关部门及时会商、研判防汛形势,落实应对措施。
雨量、水位、险情,一串串数据从前方汇到这里;预警通知、调度指令、紧急转移、组织救援、物资调运,一道道紧急命令不断从这里发出。
因脚扭伤、行动不便的县委副书记、县长罗玉梅及时电话联系各乡镇、重点村,要求及时转移群众,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不垮一库、不死一人。
40多位县级干部冒着大雨,奔赴挂点联系村,指导抗洪抢险;该县公安、武警、消防、交通、住建、国土、民政、电力、通信等部门闻汛而动,迅速投入到大转移、大抢险、大排查的战斗中。
惊涛骇浪,生死决战。该县组织了包括夜战芷坪、江口塘排险、枫香学校救援、县城保卫战在内的一系列抗洪抢险“战役”,让一个个险情化险为夷,让一批批群众安全转移。
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公安、消防、部队官兵、民兵应急分队不怕困难,奋勇向前,共紧急转移人员5.97万人,出动抢险应急分队1630人次,营救受困群众1960人,开展山塘、道路、电力、通讯抢险行动2176人次,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决胜
不垮一库一坝、不死一人。在抗击这场特大山洪地质灾害中,准备充分的绥宁人夺取了决定性胜利。
目标的实现,缘于绥宁抗灾理念、体系和方法在多次山洪地质灾害考验中日渐成熟。
近年来,在与洪灾的斗争中,绥宁总结了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确保避灾躲灾意识入脑入心;洋办法与土办法相结合,确保预警预报调度组织科学严密;分块负责与逐户清理相结合,确保群众转移不漏户不漏人;健全责任体系与刚性追责相结合,确保责任不悬空、不断档;群众自救与应急抢险相结合,确保解危救困有效有序。
“统一思想,集中攻坚打硬仗;以上率下,领导干部始终冲锋在前;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纪律优势,通力合作;紧紧依托基层,充分发动群众。”唐渊说,这一次绥宁又有新的经验。
罗玉梅说,最感欣慰的是:基础工作开展在前,防汛机制与时俱进健全到位;会商研判指挥在前,精准调度不间断覆盖到位;严明纪律警示在前,防汛责任毫不含糊追查到位;干部冲锋奋战在前,各方合力及时应急抢险到位。
决战决胜的背后,既有广大军民战天斗地、众志成城的豪情壮志,也有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信念使命,更有社会各界鼎力支持、倾情援助的关心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