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庆时评
在基层沃土里领悟“三对关系”的辩证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作者:刘安娜

回顾基层的三年时光,作为选调生从“象牙塔”走向“田间地头”,从初来乍到的青涩懵懂,到逐步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再到如今担起一份责任,几组辩证统一的关键词——“快与慢”“学与干”“情与理”的深刻把握与灵活运用是来时成长路上的宝贵足迹。

要深刻把握“快”与“慢”的辩证统一,需理性看待政绩冲动和克服完美主义。初到邵阳县黄荆乡的第一个月,看到其他县区小伙伴陆续开展公众号、支教团等创新活动,我曾因自己还在做送水走访等基础工作陷入焦虑。直到一次抢险救灾,我突然被安排顶替党政办主任工作,白天下沉一线,深夜协调汇报。虽然每天的工作纷繁复杂,但凭着政治定力和责任担当也圆满完成了下来。这次的临阵接棒,让我真切体会到基层工作的基础性、重要性正是“挑梁扛担”。一年后在一次村小和学校举办活动的机会中我向校长提出志愿支教方案,有扎实的基层历练和领导同事们对我综合素质的认可,后续的活动也得以顺利开展。有了这些经历,我逐渐建立起科学的政绩观,深刻认识到初到岗位要“慢”下来夯实根基,关键时刻需“快”起来展现作为。

要正确处理“学”与“干”的内在联系,需突破理论脱离实际的困局和克服经验主义的局限。开始构思调研报告时,我常陷入这样的矛盾:捧着理论文件却把握不准基层脉搏,写的组工信息成了“空中楼阁”;蹲点调研积累大量素材,却又难以形成系统性认识,陷入“见树不见林”的循环。这让我警醒——纸上谈兵,终会让政策脱离实际;而仅有零散经验,更会制约工作水平提升。在调研村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课题时,我探索实践学用结合的有效路径:白天下村工作时主动与村干部交流,了解他们个人的发展意愿和工作难点痛点;夜晚系统梳理统计数据,深入分析问题成因,科学提出解决方案。一个月的实践探索里,我真正体悟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恰是创新工作方法的源头活水。特别是调研报告得到几位村支书的认可,那句“说出了村干部心声”的感慨,比什么奖励都来得有价值。

要准确把握“情”与“理”的有机统一,需推己及人地“与民共情”和旗帜鲜明地“坚守法理”。读书的时候习惯完成量化目标,提供解决大多数人需求的方案就完成任务了。到乡镇后发现工作的着力点不是大多数,而是“难说话的那一两个”——是因拆迁补贴政策误解而蹲守办公室的阿婆,是因邻里矛盾上访拍桌的大伯。起初我总想着拿政策条文“摆道理”,可越讲对方越抵触;后来跟着领导上门,先听阿婆讲家里的难处,帮大伯梳理家庭纠纷里的委屈,等情绪平复了再慢慢解释政策,反而让问题迎刃而解。那段经历让我明白,基层工作的“理”,从来不是机械执行的条文,而是饱含“为民情怀”的温度;而“情”也不是无原则的妥协,是用群众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把“法治精神”讲到他们心坎上。就像邵阳县的夫夷江,既有奔涌向前的力量,也有滋养两岸的温柔。

年轻干部的成长之路并非坦途,但基层广阔天地,正是锤炼党性、提升本领的最佳平台。年轻干部应当在“快与慢”的科学把握中打牢基础、勇挑重担;在“学与干”的良性互动中增长才干;在“情与理”的和谐统一中找到践行初心使命最温暖的支点和最坚实的依据,方能把选调之初的政治热情,深深植根于基层的广袤大地,不负组织的培养重托,不负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

编辑:曾艳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