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心灯不辍 桃李成蹊——记青山学校陈翠云老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邵阳日报·邵阳新闻在线 通讯员 杨稳

在青山学校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老师,她用无私的爱与奉献,为学生们的成长撑起一片晴空;她用坚定的信念与执着,践行着教育的神圣使命。她就是陈翠云老师,一位深受学生爱戴、同事敬重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2020年秋,陈翠云踏上青山学校的讲台,自此将教育初心镌刻成生命的底色。

她在课堂上播撒爱国情怀的种子,用理想信念的微光点亮学生心灯。晨曦初露,她已立于讲台之前;夜幕低垂,她仍伏案于灯火之下。教案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是她与星辰对话的印记;作业堆里圈画的红痕,是她与时光较量的勋章。同事笑言她是“永不停摆的钟摆”,她却说:“每一分钟的付出,都是为了让花开的声音更响亮。”

她行走于教育的经纬之间,以情为线,织就一张守护童心的网。

崎岖山路上,她背着装满文具的布包,跋涉十余里探访留守儿童。罗少坤家的土墙上贴满奖状,尹建业院中的老槐树听过她的谆谆细语,陈景阳攥着她送的新书包泪光闪烁。她深知:知识能改变命运,而爱能治愈孤独。于是教室里多了一个“心愿角”,课间多了几场老鹰捉小鸡的欢笑,那些曾被命运褶皱的孩子,终在她的掌心舒展成向阳的叶。

当邹功昊因母亲重病濒临辍学时,她悄悄塞去八张百元钞票,更以书信写下:“苦难是人生的磨刀石,老师愿做你的刀鞘。”何宣蜷缩在教室角落时,她蹲下身与之平视:“父母缺席的亲情,我们用师生情来弥补。”李跃的强迫症反复发作,她翻阅心理学典籍至深夜,设计出“情绪彩虹卡”,让数字的囚徒重获心灵的自由。

三尺讲台,是她构筑智慧圣殿的疆场。道法课上,她将宪法条文化作少年法庭的模拟辩论;几何图形在她手中演绎成田间阡陌的写意画卷。连续三年,她执教的九年级道法成绩稳居全县前十,这份荣耀背后,是凌晨四点备课的台灯,是批注三十遍的导学案,更是将每个知识点揉碎重构的匠心。

科研领域亦见其锋芒。参与市级课题研究时,她将乡村学校的现实困境转化为学术养分,提出的“分层作业设计法”让后进生重拾信心,让优等生突破瓶颈。年轻教师观摩她的课堂后感叹:“原来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种。”

她深信:独行虽快,众行方远。教研会上,她将二十年教学心得和盘托出,笔记本扉页写着“经验当如活水,流动才有生机”。青年教师王晓初登讲台时,她连续三周陪其磨课,连板书笔画的轻重都要反复推敲。如今青蓝工程表彰墙上,六名骨干教师的成长履历中皆留有“师从陈翠云”的注脚。

面对学校发展,她提议建立“乡村教师成长档案”,推动“家校共育云平台”落地。

家长塞红包被她婉拒:“收了礼,我在孩子面前就矮了一寸。”学生送来自家种的柑橘,她转赠给食堂:“甜蜜要大家分享才更甜。”教师节贺卡上,学生写道:“您教我们‘君子慎独’,而您自己就是行走的教科书。”

她的廉洁如月光清皎,照亮校园每个暗角。当有偿补课暗流涌动时,她率先签署《师德承诺书》;当职称评审暗箱操作传闻四起时,她将全部材料公示于众。同事们说:“有陈老师在,我们知道了教育者的脊梁该怎么挺直。”

陈翠云不曾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琐碎中铸就教育的丰碑。她让留守儿童的眼眸重现星光,让叛逆少年的掌心生出茧花,让乡村教育的沃野萌发希望。

正如青山崖畔的映山红,无须喧哗,自在成霞。当问及从教感悟,她望向满墙毕业照:“教育不是雕塑,而是唤醒——唤醒一粒种子对春天的信仰。”

编辑:何雅丹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