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邵阳新闻在线讯(通讯员 肖晴蕾 沈坚)近期,在国庆长假期间,湘西南的洞口县长塘瑶族乡迎来旅游热潮。双峰村白水洞景区蜿蜒的道路旁,新修的护栏坚实可靠,崭新的错车道井然有序,游客车辆往来顺畅。谁能想到,仅仅一年前,这里还因道路狭窄饱受拥堵困扰,如今却成为乡村振兴的亮眼样本。
白水洞景区新修建的护栏与步道 肖晴蕾 摄
2024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0万元精准落地长塘瑶族乡,用于白水洞景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虽不大,却瞄准了制约当地旅游发展的“卡脖子”问题——道路通行能力不足。建设内容朴实具体:修建安全护栏、增设错车道、设置景点介绍牌、添置休息桌椅、修葺登山台阶。
新扩建的道路 肖晴蕾 摄
“以前路只有3.5米宽,节假日根本没法会车,游客进来难,我们也出不去。”双峰村一位村民回忆道。项目完工后,景区车辆通行效率显著提升约70%,假期拥堵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安全的步道、清晰的导览、舒适的休憩点,让游客留下来、慢下来、还想再来。
基础设施的“微改造”,带来了群众增收的“实效果”。据统计,项目建成后景区累计接待各族游客2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较改造前增长34%,沿线农特产品销售突破20万元,多家农家乐和家庭农场经营效益明显提升,日均接待量实现翻番。“现在在家门口摆个摊,卖点山货、农特产品、本地绣品,假期一天能挣上百块呢!”一位在景区旁经营小摊的大姐笑着说。
该项目不仅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民生工程,更是偏远山区“四两拨千斤”的发展实践。它以较小投入有效撬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既改善了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也促进了多元文化与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载体。
“不追求大而全,只聚焦小而实。”长塘瑶族乡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借鉴该项目的成功经验,逐步完善本地特色餐饮、民宿等配套产业,推动乡村旅游从“过境地”向“目的地”升级,让更多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走上共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