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邵阳
“要帮更多人站起来、富起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9月26日上午,在邵东市牛马司镇虎形山村的牛蛙养殖基地里,邵阳旺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红辉俯身指着池中游动的小精灵,声音洪亮:“蛙池的温度要控制在15°C到30°C左右,每天都要有活水,这样幼苗才长得壮。”40余名残疾人学员聚精会神倾听,时而举起手机记录。

        当天,由邵东市残联主办、邵阳旺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2025年农村残疾人阳光增收计划实用技术(种植、养殖)培训班(二班)正式结业。

        刘红辉今年52岁,他是土生土长的虎形山村人。早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他落下四级肢体残疾,但这场磨难并未击垮他。2013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刘红辉带着积蓄回乡,一头扎进家纺行业,成立邵阳旺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几台缝纫机起步,他凭着诚信经营和敏锐眼光,将公司做得有声有色,年产值曾达2100万元。

        “自己淋过雨,总想给别人撑把伞。”刘红辉动情地说。为此,他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主动为残疾人家庭开辟就业通道,先后带动10多户残疾人家庭共32人实现稳定增收。

        2020年8月,刘红辉登上“湖南好人榜”;2021年5月,他获评“中国好人”。奖章握在手里,刘红辉心里的念头更坚定了:“要帮更多人站起来、富起来。”

        转折发生在2023年。受市场环境影响,家纺行业陷入低迷,刘红辉的企业也面临发展瓶颈。在推动家纺业务向中高端转型、积极开通电商渠道的同时,他开始寻找新的发展路径。一次与村干部的谈话中,村里大片土地闲置的问题让刘红辉动了心思:“这些地难道真的只能荒着?”带着疑问,他四处考察项目,最终将目光锁定在牛蛙养殖上。

        “牛蛙生长周期短,五个月就能收获,技术门槛也不高。”刘红辉算起了经济账,“一亩地养牛蛙能挣5000元,比种水稻多3000元,这对农户来说是笔不小的收入。”更让他看重的是,牛蛙养殖能改良土壤,牛蛙收获后农户还能在地里种植红薯、玉米,实现“一地多收”。

        说干就干,刘红辉当即流转了村里2余公顷荒地,建起标准化蛙池。可创业路上从无坦途。“第一年就栽了大跟头,没算准时间,牛蛙还没长大就进了冬眠期,直到第二年才卖出去,损失不小。”谈及这段经历,刘红辉语气坦然。但挫折没让他退缩,反而激发了他钻研的狠劲——选苗时逐只筛选,投喂时精准控量,水质管理更是早晚监测,全程亲力亲为。

        看着池里跳跃的牛蛙,刘红辉又想到了残疾人乡亲们。“很多残疾人想做事却没门路。养殖牛蛙不用重体力,管护也简单,正适合他们。”他主动对接邵东市残联,筹划开展免费养殖培训,不仅管教学还管就业,甚至承诺为有意愿的农户提供蛙苗、技术支持和统一回收服务,彻底打消大家的后顾之忧。

        刘红辉的养殖模式不仅在本地受欢迎,更辐射到了周边地区。隆回县荷田乡九佳村书记王再明慕名而来,实地考察后当即决定采纳他的方案,计划明年启动荒地养殖牛蛙项目。

        “能让更多荒地变宝地,让更多农户尤其是残疾人农户增收,这比自己挣多少钱都开心。”站在蛙池边,刘红辉望着远处的田野,眼神坚定。

        从家纺厂的轰鸣声到蛙池边的讲解声,从个人创业到带动乡邻,从帮扶残疾人到助力乡村振兴,刘红辉用残疾的肢体撑起了一片天。

作者:邵阳日报记者 曾彥菲 通讯员 黄吉编辑:苏梓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