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邵阳
城市治理当有“治未病”之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近日,上海徐家汇一处“伤人台阶”致使多名行人摔伤流血,后施工方在整改时加装了LED灯带、围栏及警示标识。此事一经曝光,迅速引发网友热议,议论的焦点在于,为什么施工方不事先在涉事地安装警示标识,非等到有行人摔倒流血了才行动。

        在我市,这类“亡羊补牢”式事件也时有发生。大祥区鼎兴南方明珠住宅小区北1门附近,有一大滩污水侵蚀人行道数月之久,臭气弥漫,影响周围居民生活与出行,却一直无人处理,经本报反映后问题才得到解决;邵阳工业学校梅子井校区附近的207国道上,西往东方向快车道上有一个凹坑致使多台行经车辆爆胎,同样在被曝光后才得到修补……

        为什么城市管理总慢半拍呢?有部门领导吐槽,有些问题自己能“治标”,“治本”却要和其他部门协调,部门一多事情就推动艰难;有管理人员感慨,自己没有执法权限,只能对问题进行劝导,却收效甚微,等等。在这些“障碍”的影响下,一些职能部门习惯于“被动响应”而非“主动防范”。

        当下,要提升城市治理能力,需构建更为主动和高效的管理体系。例如,可以学习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创新推行八部门“周轮值”机制,整合多个重点部门开展全方位巡查,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推行“网格化+数字化”模式,配备专职网格员每日巡查,做到第一时间发现、上报问题,再运用大数据分析、解决;可以完善公众参与渠道,开发便捷的报料App,对有效线索给予奖励,形成“人人都是监督员”的共治氛围。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与公众参与的三方联动,能有效变被动处置为主动发现,化事后补救为事前预防。

        城市治理要想真正实现“治未病”,确立“常态共治”机制是重要保障。唯有城市管理者时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一座城市才能让市民不用担心身边的隐患,安心享受城市生活的美好。

作者:王朝帅编辑:苏梓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