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邵阳
青春飞扬处 沃土繁花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10月16日,湖南省第六届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在市体育中心举行。从8月的足球赛、9月的游泳赛,到10月集中举办的篮球等8个赛事项目,全省近3000名青少年运动员齐聚宝庆大地,挥洒汗水、追逐梦想。作为全省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中学生体育盛会,本届运动会首次由我市承办,既是对我市学生体育工作和素质教育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我市多年来持续推进体教融合的生动注脚。

        顶层设计,系统布局,筑牢体育育人沃土

        盛会落地我市,离不开坚实的政策保障与科学的系统布局。近五年来,我市先后出台《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生全员文体活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围绕“课时保障+赛事驱动+监测强化”三位一体的工作主线,切实推动学生体育工作落地见效。

        教学改革同步推进。全市积极探索“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全面推行大单元教学、分层教学等创新实践。大祥区等地聚焦“教会、勤练、常赛”理念,着力保障每位学生掌握1项至2项运动技能。

        校园之内,生机盎然。各学校严格落实每日15分钟课间活动和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花式跑操、武术、舞蹈等已成为校园常态。完善的班级、校级和校际联赛体系,推动体育竞赛实现全员参与、常态开展和品牌塑造。近五年,我市学生在省级及以上体育赛事中累计斩获金牌60枚,市二中的田径、邵东三中的女篮、市汇江学校的啦啦操等项目,在省级以上赛场屡创佳绩。

        特色引领,因地制宜,推动体育融合创新

        我市的学生体育工作,始终注重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呈现出“各美其美、多元融合”的生动局面。

        在双清区高崇山中心完小,一支名为“山鹰”的女子足球队已成为邵阳校园足球的亮丽名片。“‘山’代表我们扎根乡村,‘鹰’象征勇敢无畏。”校长周新建这样阐释队名的深意。从最初的不被理解,到连续四年蝉联市赛冠军、省赛夺魁,“山鹰”精神生动诠释了体教融合的育人价值。

        校园武术同样蓬勃发展。自2019年成功举办首届全市校园武术大赛以来,政府累计投入超过320万元,吸引百余所学校、27万名学生积极参与。令人振奋的是,濒临失传的绥宁苗拳借助校园传承重焕生机,从仅有一位六旬传承人,发展为上万名学子共同习练,并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对老城区学校运动场地有限的现实困境,各校“螺蛳壳里做道场”,实现“小场地大作为”:大祥区三八亭小学利用教室和走廊设置篮球架和乒乓球桌,西苑小学将传统文化与游戏相结合设计“节气跳房子”,祥凤实验学校“以赛促练”两个月完成百余场班级联赛……在有限的空间里,体育的无限潜能被充分激发。目前,全市已成功创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特色学校200余所。

        全员参与,品牌赋能,开启体育发展新篇

        以承办省中运会为契机,我市的学生体育工作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自2025年春季学期起,我市实施一项重要举措: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日开设1节体育课,确保学生每日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并构建完善校、县(市、区)、市三级学生体艺竞赛体系。

        与此同时,“校长喊你来跑步”全员文体活动品牌迅速风靡校园。武冈幸福芙蓉学校创新实施“全员运动五部曲”,大祥一中推动“家校健康联跑”,湘中幼专附小形成“校长领跑、全员运动”的校园新常态……一股蓬勃的运动热潮正在我市校园蔚然成风。

        当全省目光聚焦赛场,我市正以此次盛会为新起点,持续推动体教深度融合,让运动成为习惯,让健康陪伴成长,助力每一位青少年在全面发展的征程中奋勇前行。

作者:邵阳日报记者 李 超编辑:苏梓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