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邵阳
“摆渡人”刘琳的心灵守护之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0月19日上午,一名家长提着两篮水果来到武冈市极墨心理成长中心,向该中心创办人刘琳表达了感谢。原来,这名家长的孩子很是叛逆,他们亲子间的关系也很紧张。通过该中心心理咨询师两个月的心理干预和情绪管理训练,孩子的情况大为改观,他们亲子间的关系也日渐亲密。

        从湘西南普通乡镇的讲台,到深圳、东莞的前沿校舍,再回归武冈故土,武冈市极墨心理成长中心创办人刘琳用28年的时光,执拗地扮演着心灵“摆渡人”的角色。他以心为舟,以爱为桨,将一个个被困在成长迷途中的孩子,温柔而坚定地渡往光明彼岸。

        关注“心理冰山”

        刘琳1977年出生于武冈市双牌镇,大学修读汉语言文学。19岁,他站上家乡小学的讲台,成为一群留守儿童的老师。“那时我就发现,一些孩子由于缺少关爱,心理出现了问题。”他说。

        1998年他南下深圳,担任一所民办学校的德育负责人。该校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厌学、早恋等现象较为严重。传统的说教在此刻苍白无力,甚至适得其反。

        刘琳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深藏在水平面之下,那是巨大的、不为人知的心理冰山。他摒弃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姿态,俯身走进孩子们的世界,琢磨他们的喜怒哀乐,倾听他们的心声,进而引导他们点亮内心的善与美好,成效显著。

        帮孩子解决问题

        从深圳到东莞,十年光阴,刘琳引导了一批又一批迷途的“候鸟”。2010年,他带着丰富的经验和深沉的使命感,回到武冈老家,在邓家铺镇创办了一所托管机构。此时,他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复杂性与隐蔽性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学生张权(化名)的故事,至今让他唏嘘不已。这个五年级的男孩,将垃圾倒进同学课桌抽屉。面对老师的询问,他固执地认为全世界都在针对他。刘琳再次运用了他的“降维沟通”艺术,将话题从错误本身巧妙地引向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在放松的氛围中,孩子心底的伤疤被揭开:由于父母离异,他长期与外公生活;而外公曾因故将他关在二楼,一整天不给他饭吃。这件往事,成了他心头的巨大阴影……

        随后,刘琳迅速行动,召集孩子父亲、外公,进行了一场长达4小时的家庭会议。当苍老的外公颤巍巍地道歉的那一刻,张权释放了积压多年的委屈与痛苦,嚎啕大哭。慢慢地,张权心中的坚冰融化,阳光照进,他的行为和学业都有了显著改善。

        这些经历让刘琳笃信:“我们是帮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帮问题解决孩子。”每一个“问题”行为背后,都藏着一个亟待被解决的真正问题。教育者的职责,是穿越行为的迷雾,找到问题的根源,并用最大的耐心和智慧去修复它。

        他强调,正向的激励,远比犯错后的惩罚更能塑造一个健康的灵魂。

        守护一城花开

        多年的一线经历,让刘琳看到了区域性、系统化心理支持服务的巨大缺口。2022年,他投资300余万元,带领核心团队,成立了武冈市极墨心理成长中心,以“助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让每个孩子都能绽放光芒”为使命。

        “极墨”,即“极致平衡,墨守善攻”,这是刘琳教育哲学的凝练:追求教育与心理的极致平衡之道,既要恪守育人初心与核心规律(墨守),又要主动出击,用专业方法去应对和解决千变万化的心理问题(善攻)。

        该中心成立以来,刘琳带领团队远赴北京、浙江、广州、河南等地求学取经,他本人更是多次进入清华大学深造心理学。此外,该中心陆续举办了87期线上线下家庭教育沙龙、20场校园心理健康专题讲座、46期户外拓展与团体心理辅导,发放了3万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手册,并对1000余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研……他们的付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共青团邵阳市委青年文明号”“武冈青年五四特别贡献奖”等荣誉纷至沓来。

        从一名初登讲台的年轻教师,到统领专业团队的心理成长中心创始人,刘琳完成了一场从“育分”到“育人”、从“教书”到“育心”的深刻蜕变。如今,他和他的团队坚定航行在守护青少年的星辰大海上。他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每一个孩子脸上绽放出本该属于他们的纯粹笑容。”

作者:邵阳日报记者 贺旭艳 通讯员 王 武编辑:苏梓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