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邵阳
“十四五” 小城变化大(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邵阳县互通——路网纵横通四方。    刘健  摄

        山水相依间,尽显夫夷韵味。  刘健  摄

        庄房上美丽庭院保留山林、农田等自然基底,通过民居改造与公共设施优化,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吕奇魁  摄 

        邵阳县2025年新春年货节活动现场人头攒动。

        刘健  摄

        美丽宜居新农村。

        (邵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邵永高铁路基标准化示范段。  王萍  摄

        一条蜿蜒的农村公路如丝带般穿行于邵阳县的山水田园间,串联起错落的村落与葱郁的林海。                                                            (邵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远山如黛,湖水如镜,一幅“城在山水间,人在画中居”的诗意宜居图在夫夷大地展开。

        (邵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一)

        关键数据

        “十四五”期间,邵阳县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已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8个、市级美丽乡村24个、县级美丽庭院102个,形成三级联创的示范体系。全县对115个行政村(含省、市级美丽乡村)进行规划调整,重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改厕工程、生活污水治理和“空心房”整治四大攻坚行动。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优化了农村人居环境,更通过基础设施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庄房上的幸福生活

        庄房上,这个坐落在邵阳县下花桥镇高龙村的古朴院落,承载着数百年的农耕记忆。这里曾是清代田主建造的庄房,青砖黛瓦间存放过丰收的稻谷,圈养过肥硕的家畜。清末,刘、秦、杨、吴四姓佃户在此落地生根,世代耕作,如今这里已繁衍成60户368人的村落。

        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设施缺乏、工作机会稀少,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院落只有十几个老人在家常住。庄房上昔日的烟火气日渐消散。2015年,在重庆经商的刘玉龙回乡为父亲操办八十寿辰事宜,看到破败脏乱的院落连车都进不去,心里有一股说不出来的感觉。2016年,在郑州从事服装行业的秦国泰返乡创业,改行做起了外墙装修的生意。“如果连自己家乡都如此破败,不是砸了自己招牌?”刘玉龙、秦国泰两人都萌生了让家乡“变一变”的念头。

        2022年,邵阳县启动实施和美乡村建设。2023年春节期间,刘玉龙、秦国泰邀请在家的乡亲们召开座谈会,介绍了和美屋场规划和施工方案,村民纷纷表态支持。大家表示:“筹资筹劳,共建共享!”

        说干就干。半年时间,庄房上院落的危房、“空心房”、旱厕等全部拆除。户户通了硬化路,村里800米主干道实现“白改黑”,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建成了健身广场、公厕、停车场、孝廉文化墙等,还利用小溪、塘坝、菜园和院墙,打造了微景观、微菜园、微广场,村里院落面貌焕然一新。

        “院落外观上的改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大家心理上的变化。”刘玉龙回想起家乡建设时的热闹景象:村民们争先恐后筹工筹劳,81位村民慷慨解囊,筹集资金141万元,筹得义务工1208个。刘楷鹏结婚急需用钱,为了公益事业,简化婚庆仪式,省出1万元捐款;刘楷成考取博士研究生,从助学金中捐出1万元;修水井时,78岁的村民秦永球推着自家的独轮车帮助装运砂石;村民秦永清拿出自家的房屋改作公厕;刘兴国拿出自留地修建停车场……

        院落里,志愿精神和义务劳动蔚然成风。村民唐来生连续多年自愿承担院落的水电维修工作,刘勇飞则义务负责农机维修,刘玉明更是自购音响设备,组织篝火晚会,为村民们带来丰富的文化生活……当义务劳动成为习惯,志愿精神融入血脉,这片土地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小杨,你那屋场后面该打理一下了。”9月19日,刘玉龙的一通电话,让远在长沙做五金生意的杨玉良第一时间赶回家乡。“刘老您放心,我一定把房前屋后整理干净,维护好我们庄房上的形象!”

        母亲早逝、父亲年迈、家庭经济困难的杨玉良,由着性子野蛮生长。回想起自己年轻气盛时的种种行径,杨玉良红着脸挠了挠嘴角——那道打架时留下的疤痕依旧清晰。三十多岁的他居无定所,也没有人乐意嫁给他。他成了庄房上最让村民们操心的后生。

        秦国泰回家后,转机出现了,在他的牵线下,他将自己公司里踏实肯干的河南姑娘介绍给杨玉良,这段姻缘不仅让浪子安了家,更点燃了他对生活的希望。后来,杨玉良想做生意却苦于资金匮乏,村民们二话不说集资30万元,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如今在长沙经营五金生意的杨玉良,早不是当年那个“浑小子”——接到刘玉龙电话的第二天,他就放下生意赶回村里,叫上施工队在自家后院清理杂草碎石,为村里即将开工的循环公路腾出地方。让人惊喜的是,这个曾经让乡邻摇头的汉子,郑重地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庄房上的蜕变是邵阳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注脚。这个曾因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外流而陷入沉寂的空心院落,以群策群力共建“和美屋场”的实践,印证了该县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建设动能。

        (二)

        关键数据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邵阳县交出一份亮眼的民生答卷。通过“上级支持+地方配套+社会参与”多元筹资模式,全县累计投入2.7亿元改造资金(其中,向上级申报争取改造资金20661.9万元,县级财政解决配套资金5000万元,居民自筹和社会捐赠资金1500万元),完成150个老旧小区蝶变升级,总建筑面积达161万平方米,让17301户居民告别“忧居”,奔向“优居”。

        告别“忧居”  奔向“优居”

        10月9日,记者走进邵阳县塘渡口振羽新区的滨湖花园。这座始建于2004年的小区,曾因年久失修陷入“脏乱差”的困境。如今,随着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顺利完成,这个建筑面积3.18万平方米、住着380余户居民的小区,完成了从“老旧破”到“美宜居”的华丽蜕变。

        破题:老旧小区的“民生痛点”

        改造前,“雨天污水横流、夜间摸黑出行、停车见缝插针”是滨湖花园的常态,破损的路面像打满补丁的旧衣裳,楼道墙面剥落得露出斑驳的水泥,私拉乱接的电线和伸缩架让楼房显得杂乱无章。最让居民头疼的是雨污混流的排水系统,尤其是化粪池的堵塞情况,每逢暴雨,污水倒灌成了家常便饭。“那时候一到雨季,车库就会被淹。大家顶多就是挽着裤腿回家,车子那真就是‘无家可归’喽!”在滨湖花园住了15年的王女士回忆道。

        在城镇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老旧小区配套设施滞后与居民生活品质升级的矛盾日益凸显——绿化空间逼仄、环卫设施陈旧、停车位一位难求等问题持续发酵。这些民生痛点引发县政协委员高度关注,累计形成20余条针对性建议。邵阳县政府将老旧小区改造纳入重点民心工程,以功能品质提升三年行动为抓手,创新实施“环境整治+城市创建”双轮驱动模式。通过民生需求与优化升级两手抓,既补足基础设施短板,又植入文化休闲空间,最终实现美丽宜居城市建设与市民幸福感提升的有机统一。

        攻坚:改造中的“绣花功夫”

        “在改造前,我们深入实地走访调研,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按照应改尽改原则,将存在安全隐患、群众改造意愿强烈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列为重点优先改造内容。”邵阳县住房保障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改造中,我们成立工作专班,对改造过程进行检查督导,多次组织社区、施工、监理、各通信公司等相关单位召开调度会,全面动员部署,及时解决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改造工程从群众最急迫的需求切入:新建、改造沥青路面6000余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4盏,新增停车位478个,雨污分流管网延伸1200米。同时,施工队依法拆除176平方米违章建筑,并利用腾出的空间建起了篮球场和绿化带。该县住房保障服务中心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每平方米122元的改造投入,为居民的生活质量换来了指数级的提升,值!”

        施工期间,项目团队创新采用“错峰作业+透明围挡”模式。每天早7时至晚7时的施工时段避开居民休息时间,所有沟槽开挖当日回填,并在楼道张贴施工进度表。这种精细化管理的好处,直接体现在数据上——整个工程仅用半年就全面竣工,比原计划提前6个月,且实现了零投诉。

        蝶变:让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小区改造后,水沟通畅,路面平坦,有停车位、绿化带,小区变美了,生活环境更加舒适、方便。”小区居民赵秀柳说道。如今的滨湖花园,最热闹的要数新建的休闲广场。傍晚时分,孩子们在平坦的步道上追逐嬉戏,健身器材区传来“银发族”的欢声笑语。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与31个高清摄像头组成的智能安防网络,构筑起全天候无死角防护体系,让小区物业为户主提供“智能物业+社区管家”的双重保障。

        这种蜕变并非个例。2020年以来,邵阳县将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大事要事来抓,着力解决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安全隐患突出问题。通过编制“十四五”老旧小区改造规划,该县积极筹措改造资金,加大改造力度,5年累计投入2.7亿元,改造150个老旧小区,惠及1.7万户居民。

        翻开滨湖花园的改造年鉴,数字记录着蜕变:371.87平方米的塑胶场地铺就了童趣乐园,28个充电桩迎接着绿色出行,4155米新管线编织着现代生活……当最后一页数据归档,呈现在眼前的是380多户居民的幸福光景。那些因改造而重新明亮的场景,比任何统计数字都更有说服力。老旧小区改造遇上“人民城市”理念,邵阳县用滨湖花园这样的生动案例证明:城市面貌一新的真谛,永远在于让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三)

        关键数据

        2021年至今,邵阳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计划资金6.2亿元,支持建设国、省干线2条17公里;建设农村公路(乡乡通三级路、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322公里,年度目标任务完成率均超100%;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126公里;国、省干线大中修64.6公里,建设城乡客运一体站场12个。这些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全县公路网络,有力促进县域旅游资源产业发展,为农产品外销、乡村旅游发展铺就了“黄金大道”,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交通保障。

        为幸福“开路”

        邵阳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西南,地处雪峰山脉向湘中丘陵过渡地带,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地形。境内水系发达,夫夷水贯穿全境,天子湖等水域资源丰富,形成了“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格局。特殊的地形条件,使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山地切割、水系阻隔等挑战。

        受地形地貌及财力影响,过去的邵阳县,大部分农村公路路面窄、标准低,且“断头路”“瓶颈路”较多,互联互通能力不强。“经济要发展,交通需先行。”为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助力乡村振兴,该县克服资金压力,强化交通项目谋划和实施,切实以路通带动人和业兴。

        如今,打开邵阳县版图可以看到:穿越县境北部的沪昆高速如银色巨龙穿境而过,二广高速与白新高速在蛇湾村交会成“大”字型动脉。邵阳大道成为全市第一条一级公路样板路,G320、G207、G356、S223等主要干线公路建设运行状况不断改善,实现了国、省干线公路“升档次”。2600余公里的农村公路如毛细血管般深入419个村(社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交通基础支撑。

        交通格局的重塑,构建了‌路衍经济的共生密码。2024年12月,随着中国供销·邵阳县商贸物流园试运营,黄亭市镇的油茶豆腐通过新改造的S336公路直达长沙,24小时内便登上消费者餐桌。这一场景生动诠释了邵阳县交通网络提质对农业经济的催化作用。作为全国油茶重点县,当地盛产的油茶、福林香柚、迷迭香等特色农产品,对运输时效有着严苛要求。“运输每延迟一天,油茶鲜果损耗率要增加15%。”湖南辉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夏琳的感慨,道出了交通效率与农产品价值的紧密关联。

        交通建设从未停止。今年国庆期间,中铁四局邵永高铁项目部三分部抢抓施工黄金时节,1500余名建设者坚守一线,确保节假日期间项目建设“不断档”。邵永高速铁路是国家“八纵八横”呼南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南省“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全长96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建成后,邵永高铁将贯通湖南中西部地区,构建湘南、湘西全面对接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大通道。

        与此同时,在几公里开外的峡山社区,一座总投资2.3亿元、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正在崛起。“我们现场采取三班倒的作业模式,确保年前竣工交付。”该项目技术负责人陈志红介绍,该工程完成投资总量75%,正在进行室内管线铺设及设备安装,设计日发送旅客量8000人次,配备充电桩83个、智能停车位200个,可实现零换乘对接邵阳县高铁站。建成后,这里将集成城乡客运、长途班线、物流集散及航空辅助服务四大功能,成为该县融入全国大交通网络的新门户。

        随着邵永高铁的加速建设与峡山综合交通枢纽的即将投用,邵阳县正从“山区小城”向“湘中交通枢纽”蝶变,形成1.5小时直达长株潭、3小时联通粤港澳的快速通道。同时,该县持续推进智慧物流平台建设,通过整合“交通+电商+产业”资源,实现交通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从峡山综合交通枢纽的塔吊林立到邵永高铁的焊花飞溅,从农村公路上的冷链专车到智慧商贸物流园,邵阳县正以“交通+”战略为笔,在夫夷大地上勾勒出“外联内畅、物畅其流”的立体交通新图景。这座湘中丘陵县正以“路通业兴”的生动实践,让每一条道路都成为承载希望的幸福大道。

作者:易鑫 刘爱阳 刘飞 吴智睿编辑:苏梓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