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与成效。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场景构建与交互能力,正深刻重塑教育教学形态。然而,传统思政工作仍存在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教育方式单一、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成长需要。在此背景下,探索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工作的深度融合路径,既是技术赋能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思政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思政工作注入新活力。一方面,大数据分析能力可精准捕捉学生思想动态,通过整合学习平台、校园服务等行为数据,构建多维度学生画像,识别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沉浸式技术能打破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借助虚拟仿真技术还原历史场景,推动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向“主动参与”。此外,智能协同管理可提升工作效率,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协同机制。
精准化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前提,大数据技术为此提供了可能。首先,构建学生思想动态大数据平台,整合课程学习、校园行为、网络行为等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学生思想困惑与风险点。其次,开展个性化内容推送,根据学生画像为不同群体定制内容。例如,为关注环保的学生推送“绿色发展理念”案例,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推送“企业家精神与社会责任”课程,实现“千人千面”的教育效果。最后,建立教育效果动态评估机制,通过大数据实时跟踪学生思想认知与行为变化,如分析学生言论倾向、公益活动参与度等,及时调整教育策略,避免“一刀切”。
沉浸式体验是增强思政教育感染力的重要手段。VR/AR技术可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场景限制,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教育内涵。一方面,打造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场景,利用VR技术还原革命历史场景,如“红军长征过草地”“延安窑洞的岁月”,让学生通过虚拟角色参与历史事件,感受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与奋斗精神,激发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构建社会热点问题模拟讨论场景,通过AR技术将“乡村振兴”“人工智能伦理”等议题转化为互动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参与讨论与解决方案设计,培养辩证思维与社会责任感。此外,可利用VR技术开展思政实践教学,如组织“虚拟支教”“虚拟社区服务”,让学生在安全、便捷的环境中积累实践经验,解决传统实践中“场地有限、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
人工智能可通过智能协同平台打破育人主体间的信息壁垒,形成育人合力。首先,构建跨部门智能协同育人平台,整合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家长等资源,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例如,专业课教师可反馈学生价值观倾向,辅导员可记录日常行为表现,家长可提供家庭成长环境信息,通过数据共享协同制定育人方案。其次,开发智能思政辅导员助手,辅助处理日常工作,如自动提醒学生参与思政活动、智能筛选需重点关注的学生(如心理状态异常、学业困难者),让辅导员有更多精力开展深度育人工作。最后,建立思政教育资源智能共享库,整合名师课程、优秀案例、红色文化资源等,实现全校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共享,解决部分高校思政资源匮乏问题。
尽管人工智能为思政工作带来机遇,但在应用过程中仍面临伦理风险、技术依赖、数据安全等挑战,需采取针对性策略应对。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理念,将人工智能作为辅助工具,在数据分析基础上,结合面对面沟通等人文关怀方式。建立人工智能思政应用伦理规范,明确数据使用边界,禁止对学生进行标签化。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培训,提升教师技术应用能力。组建“思政教师+技术人员”的跨学科团队,协助思政教师设计教育方案,实现“技术为思政服务”。建立严格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权限控制等手段保护数据。加强学生数据隐私教育,尊重学生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人工智能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可有效解决传统思政工作的痛点。然而,在应用过程中需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平衡技术优势与人文关怀。未来,高校还可持续探索技术与思政工作的深度融合模式,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推动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好工具。
(作者单位: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