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邵阳
锚定法治蓝图 筑牢专业初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的法治蓝图,既写在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里,更落在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社区街巷、科研院校,作为法学专业学生,应加强学习,认真领悟,不断筑牢专业初心。

        认真领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法治建设”,永葆民本情怀。全会将“人民至上”作为“十五五”时期发展的重要原则,明确了法治建设的价值根基,这要求法学专业的学生要跳出死记硬背“法律条文”的怪圈,正确理解立法的意图、法律的本质,让法律条文变成饱含温度的民生保障。如法院通过“重整式破产清算”模式实现保交楼,最终房屋顺利交付业主,确保了购房户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样的法律守护民生的生动实践让我明白,法学专业学习既要钻研法律条文的精准表述,也要读懂每一条法律背后的群众所思、群众所盼、群众所需,做到学习与思考两结合,防止学习和运用脱节。未来参与法治实践时,要始终保持民本情怀,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法律来保障群众的合法利益,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法律的温度。

        认真领悟“法治要服务高质量发展”,明确学习方向。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是“十五五”时期主要目标,而法治作为“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与高质量发展是深度融合的。这要求我们既要巩固法律在传统领域“固根本、稳预期”的作用,又要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发挥法律“利长远”的作用;既要面向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又要面向世界经济发展大潮;既要面向法律法规已经比较完善的民生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生态环保领域,又要面向数字经济、科技自立自强、涉外贸易等法律空白或薄弱点的领域。只有将法律专业学习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瞄准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最前沿,才能让法律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认真领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创新传播路径。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浸润与滋养,离不开法律工作者的法治文化传播。法治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普法宣传,而是要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利用科技手段,让法治理念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自愿行为规范。近几年来,很多农村村庄、街道社区在群众休闲场所、公园景点等地修建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院落,张贴常用法律条文、公布感人法律故事,将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道理,让广大群众在不知不觉中树立了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难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理念,减少了社会矛盾,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既是法治文化的学习者,更应成为法治文化的传播者。在今后的实践中,要借鉴“枫桥经验”,既要用案例解读、情景模拟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法律,又要利用新媒体平台,创作普法短视频、法律知识图文等新方式新方法,进行法治传播,让法治文化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走进企业,用接地气的方式架起法律与群众之间的桥梁,让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成为社会的共识。

        四中全会勾勒的法治蓝图,为法学青年指明了奋斗方向。我们应筑牢民本情怀、瞄准发展需求、创新文化传播途径,在专业学习中锤炼本领,在实践磨砺中坚定初心,为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2025级学生)

作者:曾 韬编辑:苏梓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