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邵阳
创新课程思政与数字技术融合培育“大国工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在数字中国建设全面推进的2025年,职业教育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重要论述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将课程思政的育人内核与数字技术的创新动能深度融合,构建大国工匠培养的全新范式,为制造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

        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正逐步成为大国工匠培养的核心驱动力,有效突破了传统工匠培养在时空与效率上的局限。走进某国家级示范性职业院校的“未来工匠中心”,可以看到学生佩戴智能眼镜,通过VR焊接实训系统模拟太空舱精密对接。眼镜实时反馈焊缝质量数据,系统自动记录学生操作的规范度与专注度变化,展现出教学场景的深刻变革。

        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体现在多个维度。借助学习分析技术,院校为每位学生建立“技能—素养”数字档案,使培养更“懂”学生。某教育平台已累计沉淀10万余条学生行为数据,为实现个性化培养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AI算法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与能力短板,精准推送学习内容,让学习更“对”路径。比如为数控专业学生匹配“航发叶片研磨师”实操案例,真正落实“千人千策”的培养目标。区块链技术完整记录学生从基础操作到综合技能提升的全过程轨迹,使成长更“可”见证,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可追溯、可验证的依据。

        数字技术的融合,推动课程思政从“说教式”向“沉浸式”“体验式”转变,使工匠精神在数字场景中可感知、可学习、可践行。某校打造的“数字工匠馆”,运用全息投影实现“古今对话”——古代工匠鲁班的技艺智慧与当代高铁工匠的精益求精同台呈现,生动诠释“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传承,让学生在直观体验中深化价值认同。

        在资源建设方面,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系统能够自动从行业新闻和劳模事迹中提取工匠案例,如实时抓取“卫星装配师攻坚克难”等真实故事,让思政素材“活”起来。在教学实施中,元宇宙工厂虚拟场景让学生以“数字工匠”身份参与产品全流程生产,系统实时评估其操作规范与责任意识,将“质量至上”“安全第一”的职业素养融入实操环节,使思政教育“实”起来。评价环节,多模态分析系统综合学生的语音、表情与操作数据,精准评估其职业素养水平。某焊接专业研发的“情绪识别系统”可实时分析学生实训中的专注度变化,为思政教育效果提供量化参考,让育人成效“显”出来。

        大国工匠的培养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学校、企业、政府、协会与平台等各方资源正逐步整合,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育人新格局。部分职业院校与龙头企业共建数字孪生车间,将真实生产数据与工艺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学生可远程操控工业机器人完成复杂工序,实现“学校实训与企业生产实时同步”。这一模式打破了校园与企业的壁垒,帮助学生提前接触前沿技术、熟悉行业标准。

        职业院校联盟依托区块链技术搭建共享课程资源库,学生可安全、高效地调用联盟内其他院校的优质实训案例与名师课程,资源调用效率提升约35%,有效缓解了部分院校实训资源不足的难题。基于数字技术构建的“数字徽章”体系已获得200余家企业认可,学生在实训与竞赛中获得的技能认证可直接作为企业招聘参考,实现“学习成果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我们追求的并非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让数字赋能带有温度,与工匠精神同频共振,最终培养出既精通技术、又葆有情怀的新时代工匠。      (作者单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甘益慧编辑:苏梓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