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邵阳
做时代的“翻译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怀揣着成为一名翻译的梦想,我大学选择了英语专业,后读了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

        从赏读、翻译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作品,到写作条理清晰的会议消息、真实感人的民生故事,这些转变不可谓不大,曾让我一度迷茫。不过,迷茫没有持续多久。等我用脚步丈量了邵阳的街巷,用笔触记录了时代的脉搏,我才深切体会到,新闻工作,是另一种形式的“翻译”与“创作”。

        它“翻译”的是政策与民意的对接,是宏大叙事与个体感受的共鸣,更是将一个真实、立体、发展的邵阳,“翻译”给所有关注它的人。它“创作”的是,在基于新闻事实的前提下,呈现出那些隐藏在市井街巷的真善美,将其汇聚成激励更多人前行的力量。

        我的“跑线”领域,关乎民生冷暖与发展脉搏。这里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头条新闻”,却有满是烟火气的动人故事。

        第一次见到刘良富时,他正用仅存的左臂在夜市摊前忙碌。他在一次意外中失去右臂后,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凭着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自力更生做起了小买卖。成为记者以来,我遇到的像刘良富这样平凡却闪光的人物还有很多。他们或许不曾创造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在各自的角落里默默发光,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韧性。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构成了我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特写,也让我更加坚信:记录这些微光,追逐这些微光,并将其中蕴含的力量传递给读者,正是新闻工作的价值所在。

        3年多来,我的足迹遍布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商贸市场等地。记得在采访高温下的劳动者时,我与建筑工人一起劳动,感受安全帽下滚落的汗珠;在闷热的公交停车场,跟着修理员完成出车前的每一项检查,定格他们被工作磨出老茧的双手;在报道湖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时,我每天凌晨5时起床,早早赶赴赛场,只为能捕捉到邵阳参赛队伍的风采……这些沾泥土、带露珠、浸透着汗水的报道,让我真切感受到新闻工作的价值。

        我的视野,也因这份职业而不断开阔。当“一带一路”的倡议从宏伟蓝图转化为具体的国际合作时,我有机会参与报道了“非洲记者团访邵”的活动。我用眼睛观察他们如何看我们的工厂、我们的城市,用笔传递他们发出的惊叹与赞誉,我深深体会到地方媒体也能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独特作用。

        展望未来,我将永远保持新闻工作者的初心,立足岗位,从邵阳的过去读懂她的坚韧,从邵阳的现在感受她的活力,并无比渴望用我的报道,参与构建她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邵阳日报记者 王秀丽编辑:苏梓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