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邵阳
在沉潜中感知时代脉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属于记者的节日,又如期而至。我的思绪也飘回了那些带着采访本、相机,奔波在邵阳大街小巷的日日夜夜。记者敲下的不仅是新闻稿件,更是作为一名记录者、思考者和守望者的青春与热忱。

        记者的笔,首先是一把锄头,需要掘开板结的土壤,探寻真相的根须。刚入职报社时,我曾投入大量精力于舆论监督报道。路灯不亮、地下室积水、地沟油问题……面对当事人的回避和压力,我选择坚守,只为给公众一个交代。当报道刊发,问题得到正视和解决时,我明白了,记者的职责之一,就是做社会的“探针”,感知疼痛,揭示病灶,推动问题解决。

        除了做“啄木鸟”,沉潜下去的耐心、挖掘深度的执着,更能让报道彰显力量。于是我将关注的焦点对准公共卫生领域,开启医疗健康报道的探索之路。我走进医院急诊室,在嘈杂的抢救声中,记录医患间的相互托付;我紧跟医疗卫生行业改革步伐,第一时间将“床旁结算”简化流程、“网约护士”上门服务等民生新举措,通过鲜活的文字传递给公众。这些经历,让我学会以更立体的视角观察社会,用更严谨专业的笔触,将复杂的医疗议题转化为鲜活的叙事。

        我还将镜头对准了那些需要被听见的微弱声音。我曾走访特殊教育学校,记录特殊孩子如何尝试与世界沟通。我写下他们家庭的坚韧与期盼,希望唤起社会的理解与接纳,为这些孩子争取一个更友善的成长环境。

        如果说新闻报道是“呈现事实”,那么评论则是“凝聚共识”。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浪潮中,我努力用清晰的逻辑和温暖的情怀,去解读政策背后的深意,梳理社会情绪的逻辑,驳斥网络空间中的谬误。一篇篇时评,是我与这座城市、与广大读者的深度对话。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专业的新闻人更加不可或缺。我们需要在海量的信息中去伪存真,需要在众声喧哗中保持冷静与客观。记者证揣在怀里,沉甸甸的,那是身份的证明,时刻提醒着我对事实、对历史、对读者的责任。

        未来,我将继续怀揣初心,努力做一名时代风云的记录者。

        我与新闻的故事,待续。

作者:邵阳日报记者 李熹珩编辑:苏梓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