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邵阳日报》视频号发布了一条我拍摄的短视频《新邵街头最燃迎亲方式》,有500多名网友点赞、留言。视频记录了新邵11路跑队长张津湘跑步迎亲的故事。这种低碳环保的接亲方式,不仅跑出了爱情的甜蜜,更跑出文明婚庆的新风尚。这是我用“脚力”跑出的视频作品。
我于2003年湖南师大毕业后进入邵阳日报社工作,一直在新闻采访一线。工作20多年来,我一直有个习惯,就是每天早上都会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国内和国际新闻,了解国家的大事方针,从而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度。
为宣传好邵阳,讲好邵阳故事,前些年,我经常在邵阳城区的各个乡镇街道以及社区的大街小巷里穿梭,与100多个社区、村的负责人建立了联系。他们发现什么好的新闻线索,都会第一时间通知我。
真正好的新闻作品是有“温度”有“灵魂”的,而这种“温度”和“灵魂”,来自责任、担当。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没有脚力,就找不到独家新闻线索;没有眼力,就发现不了新闻背后的故事;没有脑力,就挖掘不出稿件的深度;没有笔力,作品就感动不了读者。只有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技能,才能让新闻报道出色出彩。
一篇沾有泥土气息的新闻作品,需要记者下基层,采访时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样,新闻报道才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被读者所喜欢。这些年来,我在采写新闻报道时,一直坚持新闻“三贴近”原则。
2017年,我采写的《城区老旧院落旧貌换新颜》系列报道,获得湖南新闻奖系列报道二等奖。这组报道主要反映了邵阳在创建全国卫生城市过程中,许多改制企业和社区老旧院落里破旧的旱厕得到改造,管理也同步提升,多层次、多侧面地折射出改造提质后的公厕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变化。我在采写这篇报道过程中,用了两天时间走访了大祥、双清、北塔三个区共6家改制企业和6家社区老旧院落,逐一查看每座公厕的基础设施,并询问当地居民对改造提质后公厕的评价,最终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公厕进行报道。这组作品内容厚实、材料典型,由此获得评委的肯定。
每篇新闻的采写,都要通过脑力的加工。记者在深度思考的基础上,去粗取精,方能写出精品力作。2018年,我采写的通讯《十年坚守只为心中那份爱》,获得湖南新闻奖市州好新闻一等奖。该作品报道的是新宁县一渡水镇“85后”大学生蒋能杰十年来坚持做公益的事迹。这一典型人物线索是我在2018年4月份下县出差时,无意中听人说起的。出差结束后,我就迅速赶往蒋能杰家乡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深度采访,从他十年如一日拍摄公益片、关爱抗战老兵、创办两家公益图书馆等故事入手,对搜集的素材进行取舍,最后成为有思想性也有可读性的人物通讯,产生较好的社会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