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前夕,整理十年来的采访笔记,恍若回望一条时光之河。我从一个怀揣新闻理想的青年,成长为教科文卫战线上的一名“老兵”,最大的感悟是:记者不仅是记录者,更是连接千家的“摆渡人”,需要用脚丈量土地,用心传递温度。
在逆行中淬炼初心
如果说有什么经历彻底重塑了我的职业认知,那一定是2020年那个刻骨铭心的春天。
正月初一,团圆饭的香气还未散尽,一个电话将我拉回抗疫战场。我立刻从父母家驱车赶回。看着城区空荡的街道、紧闭的店铺,那一刻,我前所未有地感受到肩上的重量。
随后的日子,我成了同事口中“连轴转的女汉子”。我见证了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疗队慷慨激昂的出征。镜头里,他们是无畏的勇士。镜头外,我看到的,是年轻护士与爱人紧紧相扣又最终松开的手,是母亲偷偷抹去的眼泪。这种“在场”,让我无法只做一个旁观者。
我主动加入了援鄂医护人员的微信群。那个群,成了我感知黄冈前线最真实的窗口。我至今清晰地记得,整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王芳护士的日记时,看到了她8岁儿子写下的那句话:“虽然伤心和害怕,但为妈妈自豪……”屏幕这头的我,瞬间泪目。
我的任务,就是将这些散落在微信群里的“星星之火”汇集起来,通过《邵阳日报》、通过“云邵阳”客户端,让邵阳的父老乡亲看到,邵阳的“白衣战士”正在如何为生命而战。
那60多篇“抗疫日记”的背后,是我无数次随着他们的文字或喜或悲。
在实践中提升自我
我深知,传统的“一支笔”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我必须跳出舒适区,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摸爬滚打”。
我开始学着编微信公众号,磕磕绊绊地学习剪辑。从策划“健康邵阳”直播,到制作“中医引领大健康”系列公益节目,我尝试用新媒体语言去解读医保政策,用生动的镜头去讲述名中医的故事。
我策划的重阳节大型尊老爱老公益科普直播,获得了民政系统的好评。当看到我们制作的视频在朋友圈被广泛转发,当“云邵阳”客户端上我们专栏的留言越来越多,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党报记者,我们离群众更近了。
每年,我都要“绞尽脑汁”去想如何创新,为服务单位创造真正的价值。我们为医院定制“科室特色宣传+专家访谈”套餐。我们策划的中医药文化宣传专栏不仅传播了知识,更获得了服务单位的深度认可。
值得欣慰的是,凭借优质的宣传服务和真诚的沟通,我们与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伙伴保持了多年友好的合作……这让我相信,真实的内容和有价值的服务,永远是媒体人最硬的“底气”。
整装再出发
近1700篇稿件,百余次策划,这些是十年来我青春岁月的注脚。但比数字更珍贵的,是那些鲜活的画面:是下乡采访时,老乡递过来的一碗热茶;是报道医患故事后,患者家属一句真诚的“谢谢”;是经过我们持续关注,推动某个民生问题得到解决后的欣慰。
记者节,是一个回望的日子,更是一个整装再出发的起点。我依然记得初入行时的忐忑,也倍加珍惜今日的沉稳。我越发懂得,一名好的记者,不仅要有“铁肩担道义”的勇气,更要有“妙手著文章”的智慧,以及一颗能与笔下人物同频共振、柔软而坚韧的心。
未来,我将继续做一名“有光”的摆渡人。用我的笔、我的镜头、我的全部热情,去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去传递邵阳大地的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