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邵阳
五年一跃 邵阳工业破茧成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面向“十五五”,我市致力打造“全国老工业城市绿色智能转型升级示范区”。

        ◀彩虹玻璃的自动化生产线。

        ▶维克液压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在仔细打磨每一个零部件。

        东亿电气的自动化生产线。

        位于邵阳经开区的亚洲富士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11月8日,邵阳维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技术人员正专注校准即将交付的高端液压系统,不少产品即将供给“国之重器”。

        近年来,这家由老国企改制而来的企业,坚持创新驱动,手握150多项专利,筑起了一道深深的技术护城河,产品嵌入军工装备、水利水电、深海勘探等高端领域,成为国内液压系统行业“领头雁”,并于2021年成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维克液压的成长,正是我市工业五年来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数据最有说服力:“十四五”期间,我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7.2%,2024年更是攀升至8.5%。与此同时,我市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25.82%,提升5.5个百分点。一条条上扬的数据曲线,勾勒出这座老工业基地老树发新枝、破茧成蝶的清晰轨迹。

        战略转型,老工业基地“涅槃重生”

        “十四五”以来,我市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构建现代产业集群,持续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制造强市建设,努力从“三线建设奉献者”迈向“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引领者”。

        “这五年,我们始终秉持‘项目为王、企业为基、产业为要’,着力构建‘3×3’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老工业基地产业强筋健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何志红点出了邵阳工业转型的核心逻辑。

        扎实干,换来了认可。老工业基地改造获国务院真抓实干激励表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产业发展“万千百”工程等工作接连获得省政府表扬激励……“十四五”以来,我市工业频频拿荣誉,印证了转型发展路径的正确性。

        成绩单的背后,是无数邵阳工业企业“破茧成蝶”。全市在库规模工业企业达1844家,数量居全省第五。维克液压、广信科技成功上市;培育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20家,三一专汽、湘中制药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东亿电气成为全球最大的打火机制造商。

        “十四五”以来,我市强化链群共建思维,实施产业育新培强攻坚,推动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全市累计培育出12个省级产业集群,数量全省排名第二。其中,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0个,数量居全省第一。邵东打火机产业升级后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邵阳新能源专用车获评省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邵东打火机产业的“升级故事”格外动人。这里是“中国打火机之都”,年产150亿支打火机。过去,它的行业标签是“低价竞争、贴牌代工”。如今,靠着自动化改造与品牌建设,邵东打火机的附加值提升了30%以上。

        “我们通过3D打印技术缩短设计周期,借助机器视觉技术安装齿轮,让生产效率提升了30倍。”邵东市打火机行业协会会长吕省华说,“当前,邵东打火机还在参与全球标准治理,要让中国安全标准成为ISO国际规范,让全球打火机行业的‘游戏规则’里有‘邵阳声音’。”

        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破茧成蝶”

        在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块玻璃”正改变着国家显示产业的格局。通过持续创新研发,湖南邵虹特种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邵虹特种玻璃)攻克了G8.5+液晶基板玻璃核心技术,打破国外长期垄断。

        “我们一块玻璃,能做超100英寸的整屏,视觉效果更好。”邵虹特种玻璃董事长刘正茂介绍,公司生产的G8.7基板玻璃已占全国30%市场份额。这项核心技术突破,不仅填补国内产业空白,更形成了强大产业吸引力,成功聚集起一批配套企业。

        如今,在包括邵虹特种玻璃在内的邵阳“两块玻璃”的“双轮驱动”下,我市已集聚起显示面板、电子元件等配套企业30余家。邵阳特种玻璃产业集群正在崛起,朝着“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电子玻璃产业基地”大步迈进。

        在邵阳,这样的“创新故事”还有很多。我市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59.6%有研发活动,位居全省第一;得益于持续创新,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40%,较2020年提升26.4个百分点,“创新红利”正加速转化为“发展动力”。

        如今,我市的“创新家底”越来越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从2020年的13家,增至52家;累计实施省产品创新强基项目11个,突破关键共性技术75项;研发出首批次新材料28个、首台套重大装备8台套。每一项成果,都是邵阳工业“向创新要未来”的生动注脚。

        我市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曲线”同样亮眼: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十三五”末的55家,飙升至38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6家。

        绿智融合,绿色化与数字化“比翼齐飞”

        作为亚洲最大抗癫痫药物生产基地,湖南省湘中制药有限公司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提高乙醇回收温度和真空度,实现了溶媒循环利用和节能降耗。生产中,严控能效及污染排放,实现清洁生产;深耕绿色制造技术,推进低碳工厂建设,建成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现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2024年,该公司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十四五”期间,我市工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41.33%;全市累计培育1个国家级绿色园区、6个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7个省级绿色园区、26家省级绿色工厂。

        数字化转型同样蹄疾步稳。走在邵阳城区,5G基站矗立在街头巷尾。截至目前,全市已建设5G基站13641个,数量位居全省第四;建成中小型数据中心6个,总算力规模达49PF;实现了“光纤入村、百兆入户、千兆入楼”,为工业数字化筑牢了“网络底座”。

        有了底座,企业数字化应用加速落地。“公司应用自研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原材料自动上料、物料跳动值自动检测、异常物料自动剔除、生产结果自动报工、工位间AGV(自动导向车)自动运转,工位人机比从1:3优化至1:10,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湖南富兰地工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成勇说。“数字赋能”不再是口号,如今已经成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十四五”期间,我市持续开展“智赋万企”行动,累计推动企业上云56563家、上平台4790家;创建智能制造企业186家、智能制造车间453个、智能工位5345个;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2个、省级智能制造标杆7家。数字化,正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金钥匙”。

        生态赋能,产业沃土“厚植深耕”

        眼下,邵阳的天气有点冷,但企业的“发展热度”很高。今年,我市创新开展“早春”“清凉”“金秋”“暖冬”四大专项行动,推动干部走进生产车间,对口帮扶5260家企业。截至目前,共收集企业困难问题2004个,解决1832个,解决率达91.4%,用“干部跑腿”赢得了“企业欢心”。

        “项目建设时,驻企干部联络员几乎钉在项目上,帮我们协调解决各种问题。这让我有一种错觉,企业不是我的孩子,是他们的‘亲儿子’。”湖南捷联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邹礼光表示,正是在驻企干部联络员的大力支持下,企业得以提前近1年竣工投产。

        “十四五”期间,我市持续开展助企纾困增效、万名干部联万企、“送解优”等专项行动,累计派出干部2.3万人次,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6500多个。“干部驻企”的经验被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等媒体报道,成为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的“邵阳样本”。

        政策供给的“精准滴灌”同样关键。我市先后出台《打造“三个高地”专项政策》《打造“4×500”特色轻工产业五年行动方案》《存量工业企业扩能升级支持办法》等政策,从产业培育、技术创新到产能升级,为企业发展提供“全周期保障”。

        面向“十五五”,我市已锚定新的目标——打造“全国老工业城市绿色智能转型升级示范区”,以“绿色转型、智能升级、全球链接”为核心方向,继续书写工业振兴的新篇章。

        “我们要推动传统工业与绿色低碳发展、智能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形成‘能耗下降、效益提升、生态改善’的转型闭环,为全国老工业城市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邵阳方案’。”何志红的话语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作者:文/刘波 图/申兴刚编辑:苏梓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