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在湖南省第六届中学生运动会跆拳道比赛中,市四中学子斩获2枚金牌、2枚银牌和1枚铜牌,创下该校参赛历史上最佳战绩。这一优异成绩的背后,是该校坚守“日新、厚德、笃学、尚美”的办学理念,持续深耕体艺特色教育、推进体教深度融合的不懈探索,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实践。
构建体教融合培养体系
作为湖南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市四中立足学生成长核心需求,以跆拳道为特色项目,构建起科学完善的体教融合培养体系。紧扣体育高考改革方向,该校在初、高中阶段同步组建田径、跆拳道、乒乓球、篮球等专项训练队,有针对性地强化必考内容训练,帮助每位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特长的发展方向。
“一年365天,训练天数不少于330天”,这是该校田径队雷打不动的常态。学生每日利用课后时间进行2小时集中训练,不少学生还主动加入晨训;周末和节假日更是提升体能、打磨技战术的黄金时段。备战省运会期间,跆拳道队队员每日承受三个半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同时严格管控饮食、精准控制体重,以超常毅力全力冲刺。该校管理层全程靠前指挥,从赛前筹备、临场保障,到营养补给、宿舍安排、心理疏导,构建起全方位、无死角的支持体系,让运动员心无旁骛地投入比赛。
针对体育生文化学习与专业训练的平衡难题,该校创新实施“文化+专业”双轮驱动培养模式。体育生分散编入普通班级,同步参与文化课学习,确保教学进度无缝衔接;暑假期间,各体育集训队开设免费文化补习班,组织学生集中进行单词背诵、知识点梳理,形成“下午补文化、傍晚练专业”的科学安排。该校还建立“教练员+班主任+学科教师”协同育人专班,每月通过月考精准分析学情,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辅导方案,每周开展专项答疑,同时严格落实手机管理,通过家校联动营造专注高效的学习训练氛围。近年来,该校体育生专业通过率持续保持高位,以扎实成绩诠释了体教融合的育人成效。
培育艺术素养,拓宽成才路径
在特色教育的多元布局中,美术教育成为市四中育人体系的又一重要支撑。该校紧扣学生艺考升学目标,组建专业过硬的美术教学团队,目前已有18名美术生纳入系统化培养体系。
“专业与文化‘双过线’是美术生升学的关键。我们既要抓牢专业技能硬实力,也要守住文化成绩生命线。”这是美术教师团队始终坚守的育人准则。尽管教学任务繁重,该校仍积极为美术生搭建多元成长平台:暑假组织学生走进自然进行户外素描创作,赴长沙参观李自健美术馆、谢子龙影像馆等艺术场馆,在沉浸式审美体验中拓宽视野、激发灵感;日常通过主题团建、作品分享会等活动帮助学生舒缓压力,实现专业学习与身心成长张弛有度。
耕耘终见硕果。在今年高考中,该校10名美术生全部专业过线,其中7人考入二本院校,3人凭借优异综合成绩,分别被石家庄铁道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高校录取,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育人答卷。
未来,该校将紧跟联考改革趋势,在稳步提升升学率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创新培养模式,着力增强学生的美学素养与文化内涵,让艺术之花在校园绚烂绽放。
全域融合,构建五育并举新格局
市四中以体艺特色教育为抓手,始终秉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初心,以全域融合之势构建五育并举的育人新格局。
该校严格落实国家体育课程要求,足额保障体育课时,让每一位学生在运动中强健体魄、享受乐趣。体育教学以激发学生锻炼兴趣、掌握一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为目标,体育教师精心上好每一堂课。大课间推出的校园特色啦啦操,已成为校园一道流动的风景线。该校每年常态化举办体育节、迎新篮球赛、拔河比赛、跳绳大赛等多样化活动,让运动氛围浸润校园每个角落,形成“人人爱运动、个个善拼搏”的生动局面。
体艺融合不仅体现在专项培养上,更渗透在全域育人的方方面面。作为“邵阳市教科院初中课程与教学研究基地”,该校紧跟教改步伐,积极适应教育新政,定期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着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还成功申报省级重点课题,将甲胄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体育教学与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涵养优良品格。
“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绽放独特价值。”该校书记罗泽富表示,“我们推进体教融合,就是要为学生搭建多元成长的舞台,让热爱运动的孩子在赛场挥洒汗水,让钟情艺术的孩子用画笔描绘梦想,让每一个孩子在全面发展中收获自信与成长。未来,学校将继续坚守‘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初心,深化五育并举,让体艺之美浸润整个校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