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延安举行。
文明乡风是在乡村传承发展的良好道德文化风尚。乡风文明从农耕文明的沃土中萌发生长,在汲取新时代精神力量中迭代升级,既是维系乡村文化根脉的精神纽带,更是破解城乡发展失衡、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关键密码。培育文明乡风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是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的迫切需要。
党中央高度重视文明乡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的重大部署。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和“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将文明乡风建设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项基础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探索党建引导、文明实践、群众自治的新路径,不断深化移风易俗,着力破解乡村陈规陋习,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如今,全市农民群众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广大农村地区的形与神、表与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北塔区苗儿村村委会公示栏里,“村歌”的内涵与时俱进,潜移默化规范着群众的行为;隆回县张家村的广场上,“四季村晚”唱出移风易俗新风尚;绥宁县田心村的村民们,用苗家的舞蹈跳出新时代火红的日子和农民的精气神……
文明乡风建设是系统工程,对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十分重要,我们要坚持久久为功,精心培育。
精心培育文明乡风,要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要始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根据农村社会和农民群众特点,持续开展大众化、针对性强的理论宣传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不断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所思所盼结合起来,在办实事当中引导农民群众争做文明新风的践行者、倡导者、宣传员。
精心培育文明乡风,要持续深化移风易俗。移风易俗是实现乡风文明目标的关键路径、重要抓手。移风易俗,既要破除陈规陋习,又要树立文明规范;既要依托传统文化资源,又要不断创新形式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既要讲方法,更要重温度。因此,要继续综合运用教育引导、制度约束、舆论监督等举措,运用自治、法治、德治等手段,倡导勤劳致富、崇德向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理念,发挥好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一约四会”的作用,推动形成更多新风正气,有效解决各类有违公序良俗的突出问题。
精心培育文明乡风,要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乡村文化。乡村振兴,文化为魂。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具有标志性意义,没有文化振兴,就不是真正的乡村全面振兴。因此,要赓续农耕文明、保护好农村优秀的乡土文化,深入挖掘农村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伦理规范、传统礼俗等,弘扬耕读传家、礼让睦家、勤俭持家、诚信立家等价值追求,培育新时代乡村文明新风尚。要保护好农村地区的文物古迹、乡土建筑、名镇名村、历史街区、传统村落、非遗民俗等文化遗产。要建好用好村史馆、乡村书院、文化礼堂等文化空间。要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乡村机制,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办好“村晚”“村超”“村BA”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鼓励和支持农民自创自编、自导自演,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同时,在农村文化建设当中还要着力发现、培养本土的乡土文化人才。
精心培育文明乡风,要夯实物质基础。文明乡风建设离不开产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因此,要坚持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产业环境建设三管齐下,以物质文明建设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产业兴旺为乡风文明提供物质前提,乡风文明则既为产业兴旺提供精神保障,又是产业兴旺的重要资源。要推动各个地方把致富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搞上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助力农民生活富裕。同时,要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美丽环境与美丽生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精心培育文明乡风,要最大程度激发出群众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文明乡风建设,是为了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是为了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提振农民的精气神,促进农民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充分调动农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乡风建设的成果有没有,最关键要看群众是否积极参与、广泛参与,让他们从被动变成主动地参与这项工作。所以,要发挥好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阵地作用,把文明乡风建设要求落实到为群众服务的方方面面;要发挥好榜样的力量,让榜样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激励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要充分发挥家庭的细胞功能,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加强和谐邻里关系建设,以好的家风促进形成好村风好民风;要充分发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导向作用,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和城乡结对共建,尤其要将农民群众的主体性激发出来、调动起来,更加有效地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把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做得更好更扎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