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扎染工具刚摆上几天,就成了游客体验的‘香饽饽’,还吸引了老年大学的学员组团来……”11月14日,在位于双清区莲荷村的莲荷青少年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基地负责人邓双红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难掩笑意。谁能想到,半个月前,这里还是个因“研学招牌褪色”而客流稀少的普通劳动实践基地。如今,在文化赋能下,基地活动不断,正一步步搭建起带动村民增收的桥梁。
“租下这片场地2年多了,最早靠农耕研学和土鸡宴火过一阵,可后面就不行了。”邓双红回忆起此前的困境,语气仍带着几分感慨。彼时,基地里只有简陋的农具展示区和用餐棚,游客来了除了体验简单农活、吃顿土鸡,再无其他吸引力。更棘手的是,随着正宗土鸡供应量的减少,“莲荷村吃鸡”的老招牌渐渐没人提了,周末客流从高峰时的上百人,降到只剩零星几户家庭。
“守着好山好水,总不能一直‘躺平’。”邓双红说,今年10月中旬,他在政策宣传里看到“乡村振兴要注重文化赋能”“打造小而美公共文化空间”的提法,心里动了念头:“基地有场地、有草坪、有后山,缺的是文化‘魂’和资源。”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主动找到了双清区文化馆,“我跟工作人员说,只要能给基地注入文化活力,我什么都愿意配合!”
让邓双红没想到的是,他的主动求助,很快得到回应。10月底,双清区文化馆带着一群老师来到基地,有擅长书法的、有深耕古琴教学的,还有专注心灵疗愈的。
“老师们第一次来,站在空荡荡的活动室里说‘这里能开书法公益课’,还当场写了幅字,墨香一飘,我就觉得有希望了!”邓双红记得,老师们不仅没提报酬,还主动帮着他规划场地:在显眼的地方挂上蓝印花布,打造为非遗体验区;光线好的角落改造成“打卡区”,摆上精美的手工制品;户外草坪支起茶桌,配上雅致茶具;后山的树林则预留出来,计划做森林冥想和古琴演奏区……
接下来的10多天里,一场“微改造”悄然展开:邓双红买来陈列柜,用于展示文创产品;老师们则忙着装饰场地,筹备各类活动。
11月中旬,改造后的基地首次对外开放,当天就接待了第一批游客。“很多人第一次接触扎染,即便手忙脚乱也兴致勃勃。老师全程在旁指导,最后大家捧着自己的作品,个个都笑得特别开心。”邓双红笑着说,那天结束后,有游客提出“下次想带朋友来喝茶拍照”,这让他心里的石头彻底落了地。
如今,走进莲荷青少年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每天都有新热闹,有时是非遗体验课,有时是读书分享会,还有团建拓展活动。与此同时,双清区文化馆还邀请了非遗老师,免费为村民开展扎染、剪纸等非遗技艺培训。“大家学会手艺后,基地可以统一展示他们的成品,游客喜欢直接就能带走。这样一来,村民不用外出奔波,在家就能靠手艺挣钱。”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双清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馆将以莲荷青少年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改造为契机,不遗余力推动文化活起来、游客走进来、村民富起来,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引擎”。
“以前觉得乡村振兴离我们很远,现在才明白,把文化搬进乡村,把游客引进来,再把机会留给村民,日子就能越过越红火。”看着基地里的热闹景象,邓双红对未来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