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怀生:我骄傲,我是一名钳工
上月月底,记者走进邵纺机工具分厂,见到了2013年度“邵阳市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终身劳模奖”的获得者胡怀生,这个奖项必须是在邵纺机连续五年获得劳模奖的员工才能得到,而三十出头的胡怀生却获得了这项荣誉。
初进工厂,迎面扑来的是厚重的机油味,机器的轰鸣声响彻耳畔,胡怀生已经在这个车间里工作了近十年。胡怀生在十三岁时,从祖籍山东来到邵阳的亲戚家,从此与邵阳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求学立业到成家生子,这个外乡人俨然成了一名地道的邵阳伢子,还能说一口顺溜的邵阳话。
从“小学徒”到“快枪手”
跟随父亲初到邵阳大伯家,顿顿吃米饭,几乎每道菜都放有辣椒。这让从小吃惯了面食的胡怀生傻了眼,经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他才适应邵阳人的饮食习惯,好在这段经历没耽误长身体。
2003年高中毕业后,胡怀生进了邵纺机工作。“小时候听到堂哥说过工作上的事,也算是耳濡墨染吧,觉得挺有意思的,再说我的父亲也希望我能留在邵阳。”胡怀生告诉记者。
刚进工厂时,胡怀生被分配去学习铣工技术,干了几个月之后,由于钳工工种缺人,便调换了工种,开始跟着师傅李雄学习钳工。李师傅对爱徒胡怀生的工作和学习非常满意,“胡怀生是一个特别有冲进,有激情的学生,很逗人喜欢,刚刚教他的时候,他最喜欢追着问问题,而且他不只是问怎么做,他还要问为什么,一定要把制作的原理弄明白。所以他进步非常快,也是个很有天赋的人,特别喜欢钻研。”李师傅话中带着强烈的自豪感。
跟着李师傅学习的那四个月为胡怀生之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胡怀生从钳工的“锯、锉、錾”基本功练起,每天勤学苦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每天总感觉还没学够,一天就结束了。”他说。他也明白要想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必须多干难活,各种各样的工件都要去接触,因此他主动要求调度分些难度大的工件给他加工。难件尺寸要求严格,工作量大,工时少,一般员工都不愿意接受,但他从不计较这些。每次看到令大家头痛的工件被自己拿下时,心里总有种成就感。慢慢地他的技术水平也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每年他的工时都是全班之最,质量100%合格,班员们戏称他为“快枪手”。
勤学苦练,精益求精
胡怀生坦言,有些人把工作当饭碗,但自己把工作当爱好。如今的胡怀生已经在钳工的岗位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而在这些成绩背后付出的努力只有胡怀生自己才知道。在2011年湖南省职业技能大赛前夕,为了这次比赛,胡怀生每天练习十几个小时,整整准备了一个多月。这样的技术比武,不仅考验技术水平的高低、反应能力快慢、动手能力强弱,最重要的还要考察选手的思考设计能力。“当时气温比较高,我们做了5、6个小时才做出了成品,当时一看地上全是汗水。而且要做好一件成品,必须要对每一道工序都了如指掌。”
胡怀生的努力不止在比赛时,而是贯穿在工作的始终。每次做一个简单的零件或者是复杂的模具,都会思考怎么做出来更快更有效率更精准,每次自己改进的制作方法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或者别人没有做出来,自己做出来了,这时他都倍感自信。
有一次,胡怀生接下了切丝刀刀套加工任务。切丝刀技术含量附加值高,加工不但精度要求高,而且又是薄壁工件,加工难度非常大。刚开始,他按师傅原来的做法,把研磨膏涂在砂轮上,一点一点地磨,但总是达不到要求。为此,他反复做了数十次试验,仍然不见成效。班里有人曾劝他放弃,再把上任技术骨干请回来干。胡怀生横下一条心,一定要攻克难关。最终,通过改变压装方法,把工件拧入夹在三爪上校好的二道工具套里,既不用压板压,又操作简单,不易变形,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加工质量和工效,顺利地达到了工件加工的技术要求。
在岗位上工作近十年的胡怀生如今已经升职为工厂的管理人员,尽管从徒弟变成了师傅,脱下了一身工装工帽,然而胡怀生对钳工的这份热情却依旧丝毫未减。平时只要工人遇到技术上的难题,他总是热心地给予指导帮助解决。凭借着自己刻苦专研的精神,积极饱满的工作热情,胡怀生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无论有没有得到劳模这样的称号,都不会改变我对工作的热情,我心甘情愿做一名一线工人,奖励是给予我的肯定,但不是我继续的动力,只有爱好才能让我坚持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胡怀生坚定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