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记黄龙镇石泥村民间诗人陈德崑

【时间:2016-09-12 18:00】【来源:邵阳新闻在线】【字体:

  邵阳新闻在线讯(通讯员 黄作卫)“人老志不老,人穷志不穷,丹心尚还在,火海只等闲”。——陈德崑在自己出版的诗集中这样描述自己。

  2016年9月,当笔者在黄龙镇政府见到陈德崑时,这位年近80的老者已是满头白发,走起路来步履蹒跚。他轻轻地把一本名为《坎坷历程》的诗集交到笔者手中,微笑着说:“送给你,这是我写的诗,希望更多的人读到它”。在惊奇一位农村的老者能写诗并将其出版之余,笔者快速地把《坎坷历程》大致读了一遍,阅后感慨不已。《坎坷历程》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诗,第二部分为词联,绝大多数诗词为陈德崑原创,少部分为新宁本地其他墨客所作,共摘录诗204首,词联55首(对)。诗的创造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1958年,最近是2015年,跨度为57年。诗的内容,大多以陈德崑工作、生活所见为题材,比如1958年的新东公路通车、新宁四中建成、1964年建新宁观瀑大桥、1968年建麻林大坝、1970年建湘黔铁路、1976年唐山大地震、三位伟人相继逝世、粉碎四人帮、1977年农业学大寨、1981年的生产队分田、1988年汉城奥运会、1989年黄龙电站建成、1998年黄龙大桥建成......还有当代党和政府的丰功伟绩,陈德崑均以诗歌和词联的形式记录下来,可以说自1958年至2015年黄龙镇、新宁县乃至全中国发生的大事,均可以从这本诗集中窥斑见豹。陈德崑只读过初中,又久居黄龙本地,普通话说的一般,所以他写的诗,犹乏平仄对偶,但略带押韵,读来仍朗朗上口,饶有本土气息,让人耳目一新。

  陈德崑,1938年出生于新宁县黄龙镇石泥村,由于生逢乱世,再加上家境贫寒,小时候的陈德崑吃了不少苦,但是他酷爱学习,尤爱文学,并于1955年考取了新宁一中,1959年一中毕业考取了湖南煤炭工业学校,但因客观因素导致没有顺利毕业,于1960年结束了读书生涯。当上农民的陈德崑并没有停止对文学诗词的喜爱,他在务农之余,将所见所闻用诗词的形式记录下来。他所写的诗,行文言简意赅,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全面的记录了当时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比如1958年大跃进,针对当时的浮夸之风,他写下了“谁人擂喊鼓吹狠”和“农夫耕耘苦无泪”的诗句;1977年建三联水库时,他用“铁虎爬山越风驹,气势磅礴劲冲天”描写了当时热火朝天的施工工地;1981年分田,他用“联产承包制,工农劲倍增;分配原则好,群众喜盈盈”来描述当时联产承包制对农业生产巨大的促进作用。诗如其人,陈德崑为人极有原则性,他忠厚朴实却嫉恶如仇,勤劳节俭亦乐于助人,不徇私情但不忘恩惠。2014年党和国家惩治腐败,他用“国法不容你,先祖对你恨;臭名传万代,怎对祖裔人”表达了自己对腐败分子的厌恶;面对黄龙镇日新月异的变化,他感慨万千,又用“唱歌跳舞成风俗,穿着时髦赛仙姬”形容当地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广场舞的风靡,用“行走两脚不沾泥,鸡鸭鱼肉总觉腻”形容黄龙镇通村公路的发达和本地人物质生活的提高,用“全民高唱社会好,五千年来金第一”表达自己对党和国家的高度肯定。

  陈德崑说:自己现在年纪大了,记忆力不好,回顾自己的坎坷一生,有的事情已经忘记了,但翻出自己年轻时写的诗,往事却如历历在目。我生于1938年,1949年建国时我11岁,而现在已经78了,可以说我亲自见证了我们的祖国从弱小变强大,人民生活从贫穷到富足的过程。我觉得个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我们的国家的发展也是一个坎坷的历程。我自己掏钱出版这本《坎坷历程》,不是想出名,也不是要投入市场盈利,我只是觉得人这一辈子,总要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这本《坎坷历程》,不仅仅记载了我个人的坎坷命运,也记载了我们国家的坎坷历程。我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记得保尔•柯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我本人这把年纪了,为国家能够贡献的力量也是非常有限了,我把这本诗集免费赠给年轻人,是想他们知道: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一路走来,有多多么的不易。我只是想他们能够珍惜现在的生活,认认真真的对待每一天,这样,这本《坎坷历程》,也就能真正实现它的价值。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