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邵阳
少点功劳秀,多些实在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近段,我市某单位在处理道路基建问题投诉的过程中,反复向投诉人强调:“这儿本不归我们管。我们维修了,是主动担当。”这顿说辞,既在“表功”,又有变相推责的嫌疑。问题还没解决,功劳先摆上了。

        上述行为,还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例如,有的部门汇报工作,成绩写得洋洋洒洒,问题却一笔带过,通篇都是“高度重视”“全力推进”“成效显著”;有的则热衷于搞“样板工程”“示范点”,好看、好听,就是不好用、不解决真问题,如此等等。

        为什么有的部门这么爱“演”?背后动机在于有的干部职工一心想的是“让领导看见”,而不是“让群众满意”。他们把精力花在易出彩、易汇报的“面子工程”上,忽略了真本事、真技术的磨练。一旦遇到棘手问题了,就开始“演技爆发”,先秀一波“功劳”再开干,既避开了“不作为”的风险,又掩盖了能力不足的尴尬,同时还没给单位抹黑。看起来一举三得,可没一“得”用在实处。

        应警惕的是,这类“表演式工作”的危害不小,不仅难以彻底解决问题,长期下来,还会在单位内部形成“谁演得好,谁升得快”的坏风气,乃至带偏单位的整体工作氛围。要治这种“病”,需改变考核方式,少看汇报多看成效,重点关注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度、政策落地实效,把评价标准从“你做了什么”转变为“你做成了什么”。同时,也要建立容错机制,区分失误和违纪,让干部职工敢于碰矛盾、敢啃“硬骨头”,而不是一遇风险就迫使人“演戏自保”。对那些变相推诿、敷衍的,要严肃追责,不让“演技派”有上台露脸的机会。

        路面的坑,土石就能填平;人心的“坑”,却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填补。公共服务,说到底拼的不是演技,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把“服务”二字刻在心里,少点套路、多干实事,才能赢得公众信任,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进步。

作者:王朝帅编辑:苏梓洵
相关稿件